世界大海灘揭秘

拚命擠上“諾亞方舟”

字體:16+-

跨入1945年的門檻,日本的軍用物質越來越匱乏,國內掀起了“獻金”熱潮,在殖民地到處搜刮廢銅爛鐵,甚至連大連街頭的路燈基座都被砸碎,運往日本,但是,戰爭惡魔像一個大肚漢,怎麽喂也吃不飽。國力衰敗,軍力衰退,朝野上下無不感到,日本戰敗隻是個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同盟國卻後來居上,節節勝利。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雅爾塔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麵對日作戰。消息傳出,世人無不歡欣鼓舞:日本已成為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啦!

正是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阿波丸作為最後一艘從東南亞返回日本的客輪,被渴望回國的日本人視為“諾亞方舟”,就顯得毫不過分。於是,阿波丸所到之處,日本僑民破費重金、買通關係、爭搶船票,甲板上、過道裏,所有的地方都塞滿了人。甚至連即將臨產的孕婦,也不願意放棄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破例登船。“與外務省有關的人員有106位。其他就是此前失去船隻而留在島上的遇難船船員和船長,脫下軍裝、換上平民服的高級軍官,以及民間人士共1856人。總共船上擠了兩千多人,到處都擠得水泄不通。在定員60人的一等艙內有外務省的高官、將軍和校級軍官80餘人。升降機上也鋪上了席子,改成臨時船艙。多出來的人就以甲板為床、以天為被,狹窄的走廊裏也擠得一塌糊塗。”阿波丸幸存者下田勘太郎回憶說。

血債要用血來還。登船者都知道,戰敗之後,滯留在東南亞的日本人,將會成為當地民眾發泄仇恨的靶子,死無葬身之所。

當阿波丸鳴響汽笛,緩緩駛離新加坡,船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解脫之感。是啊,可以回家了!哪個地方能比家更安全呢?何況,他們每個人都帶回了大量的金銀細軟,這些財富,足夠他們維持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