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海灘揭秘

字體:16+-

裏斯本丸於1920年7月8日下水,原先是一艘郵政船,隸屬日本橫濱船塢公司,船舶番號是27254。它長136米,寬18米,安裝了兩台往複式主機,最大功率是4684馬力,載重量是7053噸。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主要是從日本經巴拿馬運河到美國紐約的航線上行駛。1940年,被改裝成貨輪,並被日本軍方征用。甲板上有2台起貨機及左右舷2根吊杆,船分4個艙室,貨艙在船艏。戰俘分住在一、二、三號船艙內,由25名荷槍實彈的日本官兵日夜看押。所有船艙有2層結構,每層用木質結構成階梯式,這樣可以運輸更多的人。隨船隻帶了4艘救生艇、6條救生筏。船員77名,船長是經田茂,輪機長是山口末次。

一號艙,關押著J·T·波洛克指揮的皇家海軍,約500多人;

位於船橋前部的二號艙(即主機艙),麵積最大,關押著斯圖爾上校指揮下的皇家蘇格蘭團、米德爾賽克思團第一營和部分英國僑民等,約千人;

船橋後部的三號艙,關押著彼特上校指揮的皇家炮兵團官兵,有355人。

由於人多艙小,就像沙丁魚罐頭那樣,戰俘們被日軍用刺刀一一驅入船艙,基本上是後背貼前胸,擁擠、憋悶,幾乎沒有任何可以活動的空間。

26日下午,778名的日本軍人(包括一些傷兵)登船,占據了船前部甲板的大部分好位置。

27日上午8點10分,裏斯本丸滿載1816名英軍戰俘、700多名日本士兵、部分英國僑民和1676噸布匹、食品等物資等,從香港出發,向東北方向的日本九州門司港航行。也許是因為得意忘形,也許是由於護航能力不足,日軍並沒有派軍艦護送。

裏斯本丸起航了。甲板上,即將回國與親人見麵的日軍官兵,個個興高采烈,有的揮手向香港招手,有的把麵包捏碎,撒向海麵,觀賞著海鷗們掠水爭搶。而悶熱的船艙內,英軍俘虜無法同時躺下,許多人隻能穿著褲衩、背心,站立在搖搖晃晃的裏斯本丸上。他們神情沮喪,不知道前麵的裏程是凶是吉。一些基督教信徒合上眼睛,默默地祈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