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海灘揭秘

太平輪一票難求

字體:16+-

從1948年底,國民黨政權就開始著手做“經營”台灣的準備工作。各省、各種職業、各個階層的赴台人數直線上升。僅僅是根據基隆、高雄兩個港口的統計,1948年,抵台人數是138544人;到了1949年,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24240人。高峰時,每天往來於上海、舟山群島、溫州、廣州、福州和廈門等地與基隆之間的客輪,來回穿梭,最高時達到55艘,太平輪、中興輪都是其中的“主力隊員”。

盡管加入上海與基隆之間營運的客輪日益增加,卻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現象,“黃牛黨”應運而生,“黃牛票”水漲船高,是正常票價的數倍,但還是供不應求,一搶而空。超載成為客輪的常態。

江亞輪海難發生後,上海市長吳國楨下令:“查輪船載客額限製例禁甚嚴,近以日久廢弛,主管者不加幹涉,航輪這邊唯利是圖,不顧旅客生命安全,演成巨禍。”

但是,船運公司唯利是圖,旅客爭先恐後,這些政令不過是廢紙一張,沒有幾個傻瓜願意執行。放著大把的鈔票不掙,傻嗎?

太平輪屬於客貨兩用,船上的客艙分為特等、二等、三等(無一等)多級艙位,可供應有效船票508張。而要平價買到一張船票,很難很難。想搭末班船的人太多,從中午開始,黃浦灘碼頭就“一片黑壓壓的人潮”。上海有錢人從市中心開車過來,皮箱裝滿銀元、身上綁滿金條,登船之後,轎車就不要了,丟棄的汽車從碼頭一路排到了市區,誰撿到歸誰。

那一年,葉倫明28歲,他祖籍福州,生在日本熊本市,祖母是日本人。長在上海,專做皮毛生意。4年前,他按照父親的意願,回福州娶了一名同鄉女子,後來,攜妻子遷居台北,他自己則上海、台北來回跑,倒騰一些皮毛,賺錢養家。在上海,他與父親一起住在鴨綠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