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海灘揭秘

遲來的祭奠

字體:16+-

兵敗真的如山倒。

國民黨軍隊戰敗後,國民政府落荒而逃,遷往台灣孤島,很多人追隨而去,據統計,僅1949年,小小台島就驟然湧入殘兵敗將60萬人,家眷難民70萬人;而從1946年到1952年,先後登陸的總人數達200萬人,與島上600萬原住民的比例達到了1:3。絕大多數是乘船上島的。

二戰勝利以後,曾經在一個戰壕裏攜手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國民黨、共產黨,卻相煎何太急,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唯一一個通過內戰爭奪政權的國家,儒家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理論,再次暴露出虛偽、陰險的嘴臉,導致了民族內部搏殺的大悲劇。太平輪大海難,不過是這一悲劇時代的悲劇之一。不知道,當年是否有比較客觀的沉船統計,隻知道,沉船在當年已是家常便飯。在太平輪沉沒之前,有江亞輪大海難、吳凇江鄧鑒輪與新瑞安輪相撞事故等前車之鑒;太平輪沉沒後5天,祥興輪與一艘葡萄牙貨船相撞,葡萄牙船沉沒,隻有23人幸存。

1951年,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在基隆港東16碼頭豎了起來,上麵的碑名由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寫。每年的1月27日,都有幸存者、罹難者遺屬等來到紀念碑下憑吊,抒發內心揮之不去的哀思。人們很希望到舟山群島,到白節山海域,組織海祭活動。但在兩岸隔絕的情況下,這一願望無法得到滿足。

正如文史學者譚端感歎的,“隨著太平輪的沉沒,同樣沉沒的還有集體記憶。兩岸分治,對新中國來說,這批人是投向敵人懷抱的剝削階級;對台灣幾百萬幸存的逃難者來說,太平輪隻是他們不願再回首的悲慘經曆之一。這個民族總是不願麵對真相,總是悶頭勇往直前沒有時間回首,不肯停下來舔一舔傷口,想想下一步,該如何才不會在到達目的地的同時也撞得頭破血流。事實上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有太多靈魂需要安慰,所以傷痕書寫對我們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