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凶手可以继续杀戮,继续发表诗歌,一面扮演凶手,一面又幻化成诗人。
没想到,他的细腻心思被心思同样细腻的诗歌爱好者魏家旭发现了。
当然了,也可能有别的读者发现了,只是他们没有向这个方向思考。
毕竟,凶手和诗人永远是不可能相交的群体。
即便魏家旭发现了,他也没有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因为他和他的同学都感觉不可能,最后,他还是打通了我们的电话。
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的小小担忧拯救了这个案子,也拯救了潜在的受害者。
离开之前,我们向魏家旭借阅了他从初三开始订阅的所有《诗歌园地》以及其他诗歌杂志,从中并未找到任何有关“星星之眼”所写的诗歌。
好像一切都是从那一首《曼迪的第一眼朝阳》开始的,悄无声息又饱含杀意。
本来,我们已经走出了校门。
那个瞬间,我忽然又跑了回去,叫住了魏家旭:“喂,同学!”
魏家旭蓦然转身。
我向他点了点头:“谢谢你,真的很谢谢你。”
魏家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记得,那天回到县局的时候,邱楚义跳下摩托车,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
冲进办公室的时候,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王……王队……找……找……”
老队长困惑地看着邱楚义:“找什么呢?”
邱楚义用力地吞了吞,仍旧调整着呼吸:“找到……”
那一刻,我跟了进来,激动地说:“找到,找到线索了!”
然后,邱楚义绝望又无奈地看向了我。
老队长倏地站起身,追问道:“什么线索?”
我大气吁吁地说:“凶手……凶手是一个诗歌作者,他叫做,星星之眼。”
老队长重复道:“星星之眼?”
随后,我向老队长说起了魏家旭打进值班那通电话,魏家旭在诗歌里的发现,以及我们对于诗歌的逐一验证。
看着那些杂志,看着那些诗歌,看着那一行行字,老队长也非常激动:“如果凶手就是这些诗歌的作者,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改变受害者的容貌、发型和衣服,且并不是固定的、统一的形象了。”
我连连点头:“因为,他想要把受害者变成他脑海里的人物,变成诗歌里面的人物,变成那个场景里的人物,他想要把她们变成曼迪、米迪和辛迪,这算是他的特殊癖好,也算是他的情感投射!”
那一刻,真相仿佛呼之欲出,凶手也恍然近在咫尺。
至此,案件出现了重大突破!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确定这个“星星之眼”的真实身份。
这本薄薄的《诗歌园地》成了连接我们与凶手,现实与罪案的唯一线索。
老队长表示,虽然他不是诗歌和散文爱好者,但是偶尔也会买一本杂志读一读,权当陶冶情操了,其中就包括《诗歌园地》。
据了解,《诗歌园地》杂志于1988年创刊,编辑部位于省会城市,由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每月一期,内容涵盖诗歌、散文和散文诗等,算是不少诗歌爱好者的精神园地。
为了获得更多线索,在魏家旭提供线索的当天晚上,我们便开车前往了省会。
虽然我们掌握了凶手的身份信息,也了解了他的作案动机,但是他仍旧隐藏在人海之中,在我们追查的过程中,他可能正在物色新的目标,酝酿新的罪案。
因此,我们要极力消灭这种可能。
五个小时的车程过后,我们终于在凌晨五点赶到了逐渐苏醒的省会。
站在杂志所在的那栋综合办公楼前面,我睡意全无。
在杂志社上班之前,老队长带我和邱楚义吃了早餐。
那一次,我吃了很多,好像压抑的胃口突然被打开了,需要积蓄很多能量。
看到我的疯狂吃相,邱楚义都不禁试探性地问我:“喂,你没毛病吧?”
我瞥了他一眼,嘴里含糊道:“你才有毛病呢!”
饱餐之后,我们一行三人便直奔杂志社编辑部。
当时,杂志社刚刚开门。
接待我们的是编辑部的主任,他姓万,支着一副眼镜,个子不高,有些胖。
在老队长说明来意之后,万主任也非常震惊。
老队长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杂志社的全力协助。
随后,万主任也将此事通知了杂志社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编,他也为我们找到了作者星星之眼所发表诗歌的栏目“漂流岛”的栏目编辑,一个叫做苏静的年轻女孩。
时年二十六的苏静于两年前春天进入《诗歌园地》杂志社,进入杂志社之后,她一直跟随有经验的老编辑在各个栏目和板块里学习。
去年春天,之前负责“漂流岛”的编辑因病请假,苏静就接管了这个栏目。
由于挑选诗歌的角度很独特,选登的诗歌别出一格,在读者的来信反馈中,大家对于这个栏目的喜欢程度非常高。
在我们提到作者星星之眼以及他所发表的《曼迪的第一眼朝阳》等诗歌的时候,苏静表示她认识作者,也知道那些作品:“哦,他姓王,我不知道具体叫什么名字,他应该是东闽市余阳县人,样刊还有稿费单子都是寄到余阳县。”
东闽市余阳县?
我疑惑地看了看老队长和邱楚义:
他是余阳县人?
为什么会选择在海宁县和郁南县作案,如果他曾经在海宁县和郁南县居住,为什么样刊还有稿费单子会寄到余阳县?
还是说,这是他的障眼法,为了防止被追查,故意选择这么做?
随后,苏静在记录本里找到了作者们的通讯录,在最后一页上面,我们看到了星星之眼的通讯地址:东闽市余阳县东环路北段117号鸿翔纸箱厂门卫室。
拿到那个地址的一刻,我忽然感觉距离凶手又靠近了一步。
仿佛再一次伸手,就可以抓住他了。
在得知星星之眼极有可能是连环杀人凶手之后,苏静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她也无法将一个诗歌作者和连环杀人犯联系到一起。
苏静回忆道:“我记得,第一次看到他的投稿是在我负责漂流岛栏目之后,王姐和我交接工作的时候,也将她认识的一些老作者介绍给了我,我呢,也想要发掘和培香一些新作者,在那些投稿中,我看到了那一封署名为星星之眼的投稿。”
伴随着苏静的回忆,我们仿佛来到了她的办公桌前,看她拆开一封一封的投稿,然后认真地阅读着:“和其他的作者相比,他的诗歌挺特别的,我也向主任那里提交过二审,只是都没有通过,后来我就给他回信,表示了对于诗歌的认可,也希望他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也给我回信说,他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写了很多年,只是发表的作品很少,对于我的鼓励,他也表示会努力的。”
老队长问:“后来呢,他一直坚持投稿吗?”
苏静点头道:“算是吧,基本上每个月,他都会寄来稿子,诗歌很多,只不过质量都不太好,我就给他回信说,让他沉淀一下,好好研究和体会,让他多出精品的诗歌,之后,我就很长时间没有收到过他的投稿了,直到我收到了那一首作品。”
老队长反问道:“就是《曼迪的第一眼朝阳》?”
苏静感叹道:“没错,就是《曼迪的第一眼朝阳》,那首诗歌太棒了,不管内容还是意境,尤其是曼迪隐约的形象,都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会是他写出来的东西,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没错,在将稿子交给主任之后,他也非常认可,最终也通过了主编的审核,我给他回了信,他在回信里也特别激动,还说非常感谢我,能够让他的作品刊登在《诗歌园地》上面。”
老队长又问:“你继续说。”
苏静回忆道:“后来,他又持续寄来了很多诗歌,只是质量都非常普通,又变回了他原来的水平,虽然我也向主任提交了两篇,但是也没有通过二审,大概过了四五个月吧,我又收到了他寄来的稿子,那一次的诗歌叫做《大雨之夜的米迪》,内容再次变得精彩又惊艳,毫无悬念地通过了二审和终审,最终排期刊登,我第一时间给他回信了,他也表示会继续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之后,他的作品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庸,直至寄来了那一首《辛迪的眼睛里有一片夕阳》,一如既往地被录用被刊登。”
说到这里,苏静也不禁感慨:“只是我没想到,这三首精彩的诗歌竟然会和连环杀人案牵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