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户傍水而居的江南人家,传来哇哇不止的孩童啼哭,吵得鸡飞狗跳,闹得四邻不安。
喂奶也不吃,玩具也不要,哄着也不行,孩儿他娘愁得要命。正在全家人万般无奈之际,孩儿他爹突然盯着小孩儿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句话,于是乎,奇迹发生了,小孩儿立马老实了,止住了一切动静,别说大哭,连抽泣都不敢。
对这个小孩儿来说,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语言就是他爹说的那句话——“你再哭的话,张辽就来了!”
赫赫三国名将,堂堂铁血英雄,却在小孩儿心目中,成了一个青面獠牙的老妖怪形象,真是令人无语。
其实害怕张辽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小孩儿,在当时整个东吴,只要有孩子哭闹,家大人一说张辽来了,都马上不敢再吭声了。
“张辽止啼”,成为古代名将武勇壮举的一大经典。在历史上,能被当成狼外婆或老妖精来吓唬小孩的战将,不止张辽一个,南朝时小孩哭闹,大人说“杨大眼来了”;北宋时小孩哭闹,大人说“耶律休哥来了”,这些**都有“一针见效”的“止啼”效果,不过史上第一位拥有这种奇葩本事的,还是张辽。
诸位切莫小瞧了这些“威震幼儿园”的人物,家长之所以拿他们来吓唬孩子,是因为他们的确够恐怖,大人其实更怕他。三国时,惨遭张辽严重惊吓的吴国人,不仅仅是全体宝宝、全体家长,还有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而最怕他的,则是地位最高的人——孙权。
张辽到底干了什么?把吴国人都折磨成这样了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原本不姓张,姓聂。武功超群的他拥有一个家产万贯、身价不菲的老祖宗——汉武帝时代的大富商聂壹。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传到张辽这一辈时,他们家早就没钱了,而且他们家还因得罪了人,为躲仇怨而改姓为张。
张辽少年时便当上了郡吏,也就是公务员。然而一个拥有过人武力的男儿,在公务员的位子上似乎发挥不出什么才能,更何况是在那群雄蜂起的汉末乱世。
四位乱世豪雄的出现,改变了张辽。他们和张辽一样,都是武艺高强的猛人。
第一位是“有武勇,擅骑射”的并州刺史丁原,他见张辽身手不凡,便召为属下。但没多久,丁原就被第二位高手诱使第三位高手给杀了。
第二位正是“少好侠,膂力少比”的董卓,而第三位是号称“飞将”的吕布。有趣的是,这第二位最后也被第三位给杀了。
张辽先归董卓,又归吕布,过着动**的日子。在骁勇盖世的吕布麾下,张辽的武勇似乎被主公的光辉掩盖了,直到第四位高手曹操的出现,张辽才开始真正展露自己的本领。
(二)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下邳擒杀了吕布,张辽又换了新老大。曹孟德成为张辽人生中最重要的主公。
无论太平时节,还是纷繁乱世,跟对一个英明的领导、追随一个识人的老大,总是没错的。张辽之前的老大们,都太不着调了,曹孟德,才是真英雄。
在曹操麾下,张文远如鱼得水。白马之战,他和一位武艺绝伦的好朋友同任前锋,两位英雄并肩作战,大破袁绍。
张辽的这个哥们便是牛气冲宇宙的“武圣”关羽。虽然摘取颜良脑袋的首功被关羽抢得了,但张辽很快就干了一件不亚于关羽斩颜良的惊人之举。
昌豨,一个反复无常的泰山贼寇,平生最喜爱啸聚山林,最擅长发动叛乱。终于有一天,这厮把曹操给惹恼了。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下达讨伐令,张辽奉命和战友夏侯渊围攻昌豨于东海(今山东郯城)。
面对两大名将的联手攻击,昌豨尽显顽贼个性,死磕到底,致使曹军一连数月屡攻不下,粮草将尽。
“张将军、夏侯将军,咱们还是先撤军吧,若待到粮草真的吃完了,咱们可啥都玩不转了,要么饿死,要么等着挨揍。”
张辽突然神秘地说了一句话:“昌豨的眼睛!”
夏侯渊纳闷了,道:“文远,何意?”
张辽道:“数日以来,每次我们巡视围城军情时,我都发现昌豨那厮的两只眼睛总是死死盯着我看。而且我还发现其士兵所射的箭日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怀犹豫,所以并未力战。我希望能试探一下他,或许可以将其诱降。”
“那就按文远所说,试试吧!”夏侯渊答应了,心想这张辽的观察力真是够敏锐够仔细。
很快,昌豨就得报——“曹公有令,派遣张辽传达!请下来一见!”
果不出张辽之所料,昌豨还真被忽悠下来了。
看来这顽贼,也是个狡贼,表面上顽抗,实际上真的没有力战,他心理早打好了小算盘。
面对这个狡黠的悍匪,张辽说:“曹公神武,德怀天下,尔等若降,皆有大赏。”
昌豨俩眼珠滴滴溜乱转,说道:“若张将军所言当真,那我愿意归降。先邀请将军随我回山寨收拾一下如何?”
张辽微微一笑,道:“好!阁下带路!”
就这样,张辽随着贼头进了贼窝。但凡知道这事儿的曹军将士,几乎都吓疯了——文远将军啊,您到底玩的哪出啊,孤身闯敌穴,不想活啦?!
事实证明,曹军将士的担心是多余的。张辽上山后来到昌豨家,拜候了他的家人,昌豨见张辽如此坦诚,满心欢喜,迅速收拾一番后随其下山归降了曹操。
先是观察敌人的微表情及其军队动态,而后揣摩出敌人心理,再利用敌人的心理进行利诱,最后独入敌营将其成功招安。这一系列胆大又心细的行动,将张辽的军事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战而屈人之兵,张辽干得甚是漂亮。可是当曹操见到张辽后,非但没有表扬他,反倒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只身赴敌巢,岂是大将所为!”
张辽听后不急不恼,淡定答道:“辽之所以敢如此,是因为凭借着明公您昭著四海的威信,奉旨前往,昌豨必不敢加害。”
好一个聪明的张辽,好一番高水平的言辞,不但对自己所为进行了成功地解释,还顺便使劲吹捧了领导。实在是高!~
前不久,关羽秒人,用的是掌中利刃,而这次张辽秒人,用的是三寸舌头。
当然,作为一位武艺不次于好友关羽的战将,张辽也会以掌中利刃秒人,而且秒得不比关羽差。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兵器和关羽差不多,是大刀,而在正史上,张辽最擅长的兵器,应该是长戟。
(三)
袁绍郁闷而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继续率领袁家军对抗曹操,曹操干脆给老袁家来了个“断子绝孙”。张辽跟随老大征讨袁家诸子,连战连捷,捎带手又平灭了一大群闹事的贼寇,每次激战都是“奋强突固,无坚不陷”。
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游寇,张辽总是软硬兼施,能忽悠的,就诱降,不吃忽悠的,就直接上去砍他们。曹操对张辽愈发欣赏,封他为**寇将军和都亭侯,又在一次凯旋时亲自迎接张辽并和他同乘一辆豪华专车,以示荣宠。
在曹操的英明统帅下,在张辽等战将的共同拼杀下,老袁家的几个败家儿子接连挂了,那些自以为是乱搞山寨的贼寇也逐渐被灭,与此同时倒了大霉的,还有一个剽悍的异族首领。
这位掺和中原战事的老兄,是塞外游牧民族乌桓(也称“乌丸”)的首领蹋顿单于,为人骁武,常被比作那位曾调戏过刘邦老婆吕后的匈奴最伟大首领——冒顿单于。蹋顿单于仗着自己地处偏远,经常收留被曹操打败的流亡者,其中便包括袁绍诸子。曹操很生气,准备灭了他。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在柳城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东境白鹿山)和乌桓军突然遭遇!乌桓兵强气盛,蹋顿单于甚是骄狂,而曹军车辆辎重都在后面,披甲将士极少,曹操的左右皆甚是畏惧。
曹操什么场面没见过啊,他不慌不忙,登高一望,但见乌桓军果然是游牧惯了,军列极其不整。军事神经极其敏感的张辽也看到这一幕,顿时热血燃烧,深知“狭路相逢勇者胜”之道的张辽对曹操说:“主公,下令出击吧!我军必胜!”
曹操大喜,对张辽所表现出来的勇武极为赞赏,马上将自己的帅旗交给张辽,让他担任先锋。
张辽好不兴奋,只见他持戟纵马而奔,率精锐猛冲乌桓军阵,乌桓军本就不整,被张辽这么突然一冲,更是乱成一锅粥,个个都跟没头苍蝇似的。
最惨的是乌桓军中一个身穿最高贵皮毛服装的人,他还没看清发生了什么事儿,就被气势如虹的张辽斩落马下!此人正是那位“骁武”的蹋顿单于,可怜临死前,他的“骁武”半点也没体现出来……
(四)
蹋顿单于这样的重量级牛人,都被辽哥秒杀于阵,那些阿猫阿狗之流就更不是辽哥的对手了。
第一波阿猫阿狗是搞谋反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张辽奉曹操之命屯兵长社(今河南长葛),军队开拔之际,忽然半夜军营中火光冲天,喧闹不止,原来是有几个家伙不知受了啥刺激,玩起了谋反,搞得全军一片慌乱。
张辽镇静自若,对左右道:“莫惊动。这应该不是全营尽反,必是谋变之人惑乱他人。”接着张辽传令军中:“凡非谋反者安坐勿动!”然后自己率亲兵数十人,守立阵中。很快全军就稳定下来,首谋者很快就被揪了出来,斩首示众。
在辽哥的军营里瞎胡闹,这帮家伙真是活腻歪了。
第二波阿猫阿狗是搞叛乱的。
建安十四年(209年),自我感觉良好的安徽庐江人陈兰、梅成占据六县发动叛乱。曹操兵分两路去收拾这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于禁去揍梅成,张辽去打陈兰。
梅成诡计多端,于禁刚杀到,他就宣布投降,于禁很欣慰,引军而还。不料于禁前脚刚走,梅成后脚就投奔了陈兰,哥俩手拉手窜入天柱山(今安徽潜山县一带),继续高举反曹大旗。
二贼刚坐定山寨,张辽便紧随杀来。
话说这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路险狭,只能步行勉强通过,可谓易守难攻。二贼仗着地利优势,欢蹦乱跳,发自内心地嘲笑着望山兴叹的曹军。
张辽当机立断,决定强攻。诸将劝道:“兵少道险,难以深入啊!”
张辽用犀利而坚定的目光望着险峻的高峰说道:“正所谓狭路相逢一对一,勇者方能前进!”
想当年,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大战秦军时就说过类似的话——“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通俗而言:两个有仇的人,或两拨敌对的力量,遭遇于一个窄小的空间,谁胆大,谁能打,谁就赢!
如今,一方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一方是两个瞎胡闹的山寨贼寇。哪一方胆大?哪一方能打?不言自喻。张辽发动猛攻,贼军顷刻瓦解,梅成、陈兰很慷慨地“奉献”出了自己的脑袋,余者全部投降。
战后论功行赏,曹操欣喜而道:“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寇(即**寇将军张辽)功也。”继而对张辽大加封赏,增食邑,授节钺。张辽感恩不尽,暗自发誓要为主公建立更大的功勋。
无论是塞外的异族大王,还是中原的山寨大王,张辽皆可秒杀,易如反掌观纹。而在那锦绣江南,有一位紫髯王者,拔剑指向了张辽!他,即将成为张文远此生所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张文远的武勇也会因为他的到来发挥到极致……
(五)
合肥,名如其地,曹操在东南的一块肥得流油的黄金地带,号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肥肉,总是令人眼馋的。
坐镇江东六郡的紫髯英雄孙权,早就对这块肥肉垂涎不已。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军而至,准备一口吃掉合肥这个大餐,然而连攻数月不克,孙权郁闷而回。消停了七年后,孙权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第二次扑向合肥。此一番,他是豁出去了,带来了其势汹汹的十万大军!
望着令人怦然心动的合肥城,孙仲谋紫须飘摆,志在必得,心想:我十万精猛貔貅,即便一人一口唾沫也能将其淹没,全体狂飙推进更能将其踏个粉碎!
可是此时此刻的孙权哪里知晓,当他来到合肥城下的那一刻,令他终生为之惊恐的真实噩梦已然悄悄降临,即将令所有东吴军民畏之如恶魔的那个人,正在城上静静地注视着他的紫胡子……
早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张辽就奉曹操之命驻守合肥了,那时的他刚刚砍下梅成、陈兰二贼的脑袋,余威未减,豪情满怀。曹操派给他的守军是七千余人,还给他安排了两位本事了得的战友,一位叫乐进,字文谦,身形短小,胆烈过人,每战先登,以“骁果”著称;一位叫李典,字曼成,年轻有为(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博学聪慧,谦逊儒雅,敬贤尊德,被誉为军中长者。
乐进走的是**火爆路线,李典走的是温柔婉约风格,而张辽则是智勇双全,沉稳坚毅,胆大心细,气场凛然。三位性情迥异的将军,麾下区区七千人马,面对孙权的十万大军,当如何接招呢?
军事会议之上,三位大将正襟危坐,商讨对策,这时协助他们驻守合肥的护军薛悌忽然拿出了一封书信,说是曹操留给他的,信封边上写有有四个大字:“贼至乃发”,即“敌人来了再打开看”之意。
张辽等人打开后,发现曹操于信上写着:“若孙权来攻,张辽、李典两位将军出击迎敌,乐进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
主公这指示也太儿戏了吧?孙权十万大军,我军才七千人,寡不敌众呀!众人都对信中内容疑惑不已。关键时刻,只有张辽发了话:“如今曹公远征张鲁,若等他派救兵到达,敌军必定已把我们攻破。因此信上指示敌人还没有集结好就迎头痛击他们,以挫敌锋芒,安定我军的军心。”
张辽此言一出,众将却无一人回应。会议的气氛变得愈发凝重,空气似乎也凝结了,好像全场只能听得到呼吸声和心跳声……
张辽有些愤然,他两眼一瞪,打破了这异常的宁静,掷地有声地说道:“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位若还有疑问,我张辽将独自出击,一决胜负!”
这时李典发话了,说道:“此乃国家大事,要看您的计策将如何,如果您良策已定,我怎能因私忘公呢!我请求和您一起出战!”
李典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之前他和张辽有些不睦,一是因为其叔父李乾被吕布所杀而张辽是吕布的旧将,二是对一些军事上的看法两人有些分歧。李典虽是儒雅长者,心理也难免有些疙瘩。不过此时,李典决定彻底抛弃这些不良因素,和张辽并肩出击。
张辽见李典如此,深感欣慰,于是连夜招募敢死之士,共得八百人,杀牛设宴,重重犒赏。次日清晨,张辽身披铠甲,手握长戟,身先士卒,跃马而飞,直冲吴军大营,一肚子牛排大餐的八百猛士紧紧跟随,个个生龙活虎。
但见张辽如同翻江闹海的蛟龙一般,狂吟震耳,追风逐日,势不可挡!长戟横扫之处,似飓风烈焰,已有数十名吴军士兵死于阵前!两名吴军大将惊诧不已,刚要抵挡,却被长戟左劈右刺,双双毙命。
“我乃张辽!我乃张辽!”这张文远杀红了眼,疯了一样,一边高呼自己的名字,一边冲到了孙权的大旗之下!
孙权本身虽然也是一位武艺不错、胆略过人的好男儿,还曾斗过猛虎呢,但如此恐怖的敌人,他还是平生第一次见到。孙权周边的将士们更是吓得不知所措。
面色煞白的孙权赶紧退到一座高丘之上,紧紧握着长戟保护自己,生怕张辽靠近。其实他心里也清楚,他的长戟若真和张辽的长戟碰上了,悲剧的肯定是自己。
“孙权小儿,你给我下来~!”张辽以戟指着孙权呵斥道,其坐骑也想发了疯似的四蹄乱蹬,“稀溜溜”的不断嘶鸣。
孙权吓得哪里敢动,心说:“我不,我不,我就不!”
不过这位紫髯将军到底是一位见过大世面的英雄,在如此恐怖境遇中,他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清晰地看到张辽的兵马是极其稀少。于是乎,孙权一声令下,命大军把张辽层层包围。
可是孙权和他的将士们还是低估了张辽的武勇,只见张辽大戟在手,左冲右突,直前急击,很快就率领数十名猛士冲出了包围圈。
张辽刚杀出来,包围圈内就传来一声高呼:“将军,您要抛弃我们不管吗?”原来还有不少士兵陷在吴军阵中无法突围。
张辽大吼一声,调转马头,又冲进包围圈,一番力斗,将剩下的士兵全部救出。孙权的大军纷纷溃退,无人敢当!
这场厮杀,从清晨直战至中午,吴军士兵的斗志丧失的一干二净。张辽这才安全返城,整军守备,曹军的军心也安定下来。
孙权围攻合肥十余天,也无法攻陷,来时的**和信心都被消磨得一点不剩,无奈只好撤军返回。张辽看到孙权后撤,大为兴奋,立刻率军突然杀出城外,看那架势,依旧迅猛异常,很有些非要活捉了孙权的意思。
可怜的孙权,被张辽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心想这辈子可能就毁在合肥上了,关键时刻,那些顶级的东吴猛将齐活出动,诸如吕蒙、甘宁、凌统等人皆拼死抵御,保护主公,好不容易才勉强挡住张辽,使孙权逃离险境。
孙权乘马来到逍遥津桥(合肥城东)上,突然又叫苦不迭,原来那桥南部的桥板不知被谁撤去了,有一丈多宽的地方空空如也,下面便是滚滚大河。
要说这孙权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其亲信谷利让他紧按马鞍,放松缰绳,自己则在后用鞭子猛抽坐骑,以加强马匹的冲势。果然,此马够神奇,飞跃一丈多,孙权终于彻底安全了。
合肥之战,张辽给孙权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这种恐怖之感从此伴随了他一辈子。张辽异于常人的武勇,也给所有的东吴将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无不对这位敌手充满了畏惧。张辽的赫赫威名,更让东吴几乎所有的人都如雷贯耳,并逐渐被夸张成恶魔的代名词,以至于江东的小孩听他之名皆不敢哭泣。正如《魏略》所载:“张辽……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其父母以辽恐之。”
传说中张辽长得“面如紫玉”,而孙权则是著名的紫色胡须,北方的紫脸英雄打败了南方的紫髯英雄,煞是有趣。
(六)
曹操听闻合肥大捷,欣喜若狂,加封张辽为征东将军。后来曹操再征孙权,来到合肥,视察昔日张辽作战之处,赞叹不已,并增加了张辽的驻军。
曹操对张辽有知遇之恩,张辽为曹操披肝沥胆,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登基后,张辽依旧对老曹家一片赤诚。而曹丕对张辽的青睐,比其老爸有过之而不及。
曹丕坚定认为,老爸的爱将,就是最好的,再加上他对张辽在合肥的壮举早有耳闻,所以即位魏王后对张辽荣宠有加,不但升其为前将军,封都乡侯,而且爱屋及乌,把张辽的哥哥和儿子都封为侯爷并赐予张辽的母亲皇帝乘坐的豪车一辆(即“舆车”),但凡张妈妈所到之处,必须有仪仗队出迎,诸军将吏皆拜于道路两侧,观者无不为张辽感到荣耀。
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后,对张辽继续大力提拔慷慨赏赐,封晋阳侯,增食邑千户,加上之前的共两千六百户。张辽到洛阳宫拜见魏文帝曹丕,曹丕大喜,亲自向张辽询问当年破吴之情形。张辽也很激动,神采飞扬侃侃而谈,曹丕听后感慨不已,回头看着左右叹道:“此乃古之召虎(功勋赫赫的周朝重臣名将)也!”
曹丕看着张辽斑白的两鬓和胡须,突然有些心疼了,他下令为张辽修建豪宅,又特意为张妈妈筑造殿堂。接着把当年应募跟随张辽一起打败吴军的勇士,都召进京城封为皇帝身边的虎贲卫士。
魏黄初三年(222年),张辽得病,曹丕大惊,赶紧派遣侍中刘烨带太医前来看病,那些曾随张辽出生入死的虎贲卫士们听闻老上级得病,更是担忧不已,纷纷来府上探望,一路上络绎不绝。
虽有良医治疗,但张辽病情仍不见好转,曹丕急了,便派人把张辽接到自己的行宫。曹丕拉着张辽的手,几欲落泪,接着赐御衣,又令御厨每天送去御食。纵观曹魏名将,没有一个能获得如此特殊待遇。
经过治疗和调养,张辽的病情由终于有了些好转。但还未痊愈,他就坚持返回驻地,他已暗下决心,只要还能站起来,就一定要为皇帝和国家尽全力。不久,孙权再度和曹魏兵戎相见。曹丕知道,孙权最怕的是什么,便派张辽乘船进驻长江岸边。果不其然,孙权听说张辽来了,吓得心脏乱蹦,告诫诸将说:“张辽虽病,仍是勇不可当,千万要谨慎小心啊!
一年过百半的病弱之人,仍能把一个角逐天下的雄主吓成这样,足见其威,世所罕见。
孙权刚叮嘱诸将小心没多久,张辽就杀来了,带病指挥,大破吴将吕范,但也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气力。就在这一年,一代名将张文远病逝于江都(今江苏扬州),终年五十四岁。曹丕听闻噩耗,涕泪交流,追谥其为“刚侯“。
罗贯中似乎觉得张辽病逝显得极不壮烈,便在《三国演义》中虚构了他出征东吴时为保护曹丕,被吴国猛将丁奉射死的情节。使得张辽的忠诚和武勇更加突出了。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又怀念这位爱将了,追思诏曰:“合肥一役中,张辽、李典仅以步卒八百人,破贼十万之众,自古用兵,未见如此。他们使贼众至今仍气为之所夺,真可谓国之爪牙……。”
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张辽独具魅力,武艺胆略自是鲜有匹敌,军事才华更是出类拔萃,不但威震当时,也为后世推崇备至,唐宋时为历代名将立庙,张辽皆光荣入选。明朝朱元璋、清朝曾国藩等军事达人也都对张辽赞誉有加,“张辽止啼”的典故既为英雄传奇,也是趣闻一件。
在今天安徽省合肥市的逍遥津公园,有一尊张辽骑马的雕像,似乎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当时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