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末,太原城中,街道之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此热闹情景并非节日盛会,而是观刑的——自古以来百姓都爱围观处决犯人,似乎别人的这血腥一幕能给自己带来极大乐趣。
这次杀的犯人还不是被斩首,而是被判了在古代唯有凌迟可与之相比的最为残酷的刑罚——车裂,也称五马分尸,或五牛分尸。即把犯人的脑袋和四肢分别捆绑在五匹马车或牛车之上,随着监斩官的一声令下,驭车者扬鞭催马(或催牛),挨了抽的牲畜一冲动,便分别往五个方向奔去,犯人的结果可想而知……
关于这次车裂有一个极为不靠谱的传说,说这位犯人天生神力,当五头牲畜要裂他的时候,他稍一使劲,竟然把五头牲畜都给拽回来了。也不知谁给统计的,说这位犯人每条臂膀有两万五千斤的力量,两条臂膀加起来能搞死四头大象。
不过后来,这位极品犯人还是被裂死了,因为来了个神仙告诉他:你也是神仙转世,今日是归天的时候,还不赶紧的!犯人一听,原来是老天爷喊我归位,好吧。于是不再抗争,呼啦啦,血洒刑场,挂了。
传说毕竟不是历史,但传说也是在历史的基础上传出来的。这次太原城的车裂,是真实的,被杀的人,也是真实的,说他天生神力,也不假,但绝对没有达到车裂死不了的地步。后人之所以对他进行包装演绎,是因为这人确实英雄了得,武功盖世。在演义中,他是唐末五代十国第一猛将,而在正史中,他也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头牌武林高手,他的勇猛,被比作两位三国武将——曹操手下的张辽和孙权手下的甘宁,正所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对于熟悉三国的朋友,这二位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们的故事,咱前面也说过。
这位只活了三十六岁就被处以极刑的**是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名叫安敬思,不过世人更熟悉的是他认了干爹后改过的名字——李存孝,所谓天下无敌的“十三太保”便是此人。
李存孝是在和一个落第秀才的战争中打出威名的。有人要说了,打个秀才算甚本事,但你可知道,这秀才可是史上最大的反贼之一,传说中一生杀人八百万,“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他的诗作,他的名字叫黄巢。
(二)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不得志的黄秀才(也可以叫黄盐贩子,因为他也干过贩私盐的买卖)极其兴奋地扯旗造反,攻城略地,四处屠杀,自称大齐皇帝,掀起阵阵腥风血雨。
如今的大唐早已不再是那个辉煌璀璨的盛世强国,唐朝皇帝也再无昔日李世民的盖世气魄,面对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黄秀才,无奈的朝廷只能派出那些表面效忠、实则独立的军阀(节度使)去镇压,而且有些军阀还是外族人。
沙陀族枭雄李克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以能杀善战而得绰号“飞虎子”的**还是个残疾人——独眼龙,日后五代之一后唐王国的奠基者,便是此人,谥号“唐太祖”。
李克用平生有一大爱好,就是认养干儿子,据说麾下义子多达百余人,个个武功高强骁悍生猛,其中最猛的(再加上他的亲生儿子李存勖,即日后的后唐开国皇帝)有十三位,在演义小说中被称为“十三太保”,其中排行最末的便是李存孝,武功最强的也是李存孝。
所谓“太保”,原来是古代官职的称呼,和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地位崇高,后来又逐渐变成了绿林豪侠的尊称。“水浒108将”之一戴宗的绰号“神行太保”便是此意,李存孝的“十三太保”也是此意。
李克用和李存孝的首次相识,有这么一个传说:
这一天,李克用游猎时遭遇猛虎突袭,幸亏一位陌生少年腾空而起,掐住虎脖颈,脚踢虎左肋,拳打虎右肋,只三拳两脚便将猛虎置于死地。李克用惊喜交加,忙问少年姓名,少年自报家门:姓安,名敬思。李克用大爱,便将其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
从此之后,李存孝以虎皮为穿戴,为骑兵先锋,随干爹大战黄巢,无往不胜。
“李存孝打虎”,正史无记载,但却流传甚广,不仅成为一种武功招式,还被民间戏曲、评书、演义大肆渲染。
李存孝身为李克用麾下的骑兵先锋,多次杀得黄巢军队屁滚尿流,不过正史对这段记载极简,后人感觉太不过瘾,便对这段历史又进行了一番演义,说李存孝“日夺八寨,夜抢三关”,率十八骑大破黄巢八万雄兵,夺取长安,把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黄巢活活逼死!
传说中,李克用为宝贝义子打造了两件趁手的兵器:浑铁槊和毕燕挝,前者重一百二十斤,后者重三百八十斤,李存孝竟然一手一个舞动如飞,观者无不乍舌。
传说中李存孝兵器的重量,纯属扯淡,但兵器的名称却和正史记载的差不多,就是铁槊和铁挝。槊,加强版的长矛也,咱前面说过;挝,是个什么玩意呢?
和槊一样,挝也是分量极重的长柄兵器,皆为力大者使用。有的头部像虎爪或鹰爪,有的头部则为拳头状,拳头里还紧握着一支铁笔(或尖刀、矛头),拳头部分可当铁锤重击敌人,尖刺部分可用于撩、刺对手。所以这玩意儿也叫“抓”。十八般兵器中的“鞭锏锤抓”中的“抓”,说得就是它。
就是这种奇怪的兵器,让李存孝在出战时尽显特异独行的风采和威力。每每出阵,这位传说中的十三太保身披重铠,袋装弓箭,挂着长槊,独舞铁挝,轻捷如飞,万人退避!而且出击时必须有仆从带着两匹战马紧紧跟随,因为他的体力似乎永远耗不干净,而战马可受不了那么重量级和长时间的折腾,所以必须两匹战马换着骑!
在战阵中,经常可以看到李存孝玩起精彩的马术表演——只见他持槊提挝,撂倒了几个敌将后突然从坐骑的背上腾跃而起,接着飞一般落到了另一战马的背上!这套动作炫目、凌厉、潇洒、拉风!
(三)
跟着干爹玩死了黄巢之后,李存孝又跟着干爹对付另一个敌人,这个敌人比黄巢难缠多了,堪称李克用一生最大的敌手。他就是流氓地痞出身的军阀——梁王朱温,此人比黄巢智商高,阴险狡诈,心狠手毒,是唐帝国真正的终结者,也是五代的第一代——后梁的开创者。
此时的朱温,尚未篡唐称帝,而是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李克用展开唐末最为激烈的互殴。
在和朱温军队的厮杀中,李存孝在暴力的同时幽默了一把。不过这幽默把敌人吓得不轻。
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朱温出兵攻打无赖和尚的出身的泽州军阀李罕之,“李无赖”向盟友“李独眼”求救,李克用立即派出了李存孝率领五千骑兵救援。
李存孝刚到战场,正好听到朱温的梁军正在高声恐吓“李无赖”——你不就是仗着沙陀人李克用罩着你嘛?如今我们朱老大已经包围了“李独眼”的老窝太原城,十天之内,沙陀人就无巢可归了,谁还能罩着你?你还不赶紧投降更待何时?
“李无赖”还真被这番话给吓着了。而李存孝听到这话后心中很不爽——竟敢对俺干爹不敬,你们这帮人死定了!只见李存孝率领五百精骑,催马围绕梁军营寨,也开始高声喊话,而且喊的极为幽默——
“你们说我们沙陀人无巢可归?说得没错!而我,就是为沙陀人寻找巢穴的人!我很想用你们的肉犒劳一下我的部队呢?你们军中可有肥胖的家伙,赶紧让他出来和我斗上一斗!”
啥?把我们都当猪牛羊了?要吃我们?这是哪来的狂妄之徒?!可恶至极!只听到三声鼓响,梁军中杀出一将手舞大刀,率领一拨骑兵气势汹汹地冲向李存孝!
这位梁军大将名曰邓季筠,乃朱温麾下骁将,凶猛赛虎狼,出手如雷电,只是不知是肥是瘦,可否令李存孝满足。
两拨骑兵杀到一处,两个猛将斗做一团,那邓季筠是猛将不假,可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李存孝这路的超级战斗狂他哪里见识过?他平时击败的也都是普通战将罢了。
但见传说中的十三太保或铁槊横击、或铁挝竖砸,梁军骑兵被打了个七荤八素哀鸣一片,邓季筠发自内心地感觉感到在李存孝面前,他是有劲使不上,有招发不出,几个回合下来,他惊惧地发现,自己的身子不再属于自己了——轻松地被李存孝生擒。
李存孝心说:对你待遇不错吧?若是那些不上档次的敌手,早被我砸碎了脑壳!
当夜,另一个梁军将领李谠被李存孝吓成了心理阴影,估计还真是怕李存孝吃了他,于是慌忙逃窜。李存孝把邓季筠往战俘营里一扔,又快马加鞭追杀李谠,风卷残云,斩俘上万,李谠连滚带爬好不容易才逃回老窝,结果还被愤怒的朱温砍了脑袋,而李存孝并没歇着,而是大挝一挥,兵发潞州(今山西长治),继续折磨朱温的军队。
为了保住潞州,朱温派出统领上万兵马的昭义节度使孙揆和供奉官韩规范出发,还专门派出三千牙兵(节度使的亲卫兵)供其调遣。没料想,这二位竟然是有去无回。
孙韩二人率军路径长子县(今属山西长治市)的西面崖谷,突然听到三声号炮,好似晴天霹雷,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三百骑兵如鬼魅一般扑来,为首大将身披重甲,背弓携箭,斜挎铁槊,手握铁挝,大喝一声:“你家小爷李存孝在此静候多时!汝等还不下马受降!”
这孙揆乃一文人,正宽衣大袖地坐于伞盖之下,他的军队由于拉伸过长,导致首尾不能相连,李存孝正好拦腰冲击,想那邓季筠乃一骁将都被李存孝“秒捉”,这文人孙揆的下场更是可想而知,在李存孝面前如耗子见了猫,没等李存孝动手就吓得瘫软在地,当了俘虏,他的战友韩归范乃一宦官,武力还不如孙揆呢,也被李存孝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其余部众被打得或死或伤或逃或降。
孙韩二人在战俘营里抱头痛哭,李存孝则坐在马上哈哈大笑:你们不是想去潞州么?这下不劳二位了,小爷我替你们走上一遭,你们就歇着吧!
俄而,李存孝挥师杀到潞州城下!
(四)
可怜潞州已成孤城一座,守卫潞州城的梁军大将葛从周也是一位**,昔日作战中朱温坠马,他挺身而出,救出朱温,和敌军短兵格杀,身被数创,犹自玩命,自此备受朱温赏识和重用。可是老葛手中兵马有限,城中粮草不多,朱温派来的援兵又都被李存孝灭光,纵使他再猛又有何用?更何况,来者可是恐怖的李存孝!
葛从周登城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那李存孝麾下铁骑个个雄壮威武杀气腾腾,李存孝更是如恶煞般散发着逼人胆寒的气场,双目如电,生龙活虎,举着铁挝高声搦战,那坐骑也亢奋地摇头摆尾四蹄盘旋。
葛从周征杀半生,战功赫赫,也和李存孝一样生擒过不少敌将,可是若真和李存孝交手,恐怕被生擒的就是自己了。看看李存孝手里那柄变态的铁挝,谁能吃得消啊?!
思之再三,曾经奋勇当先的葛从周做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连夜弃城逃跑!李存孝大喜,挥师进城。潞州城自此换了姓,朱温更恨李克用了。
李存孝轻取潞州,当居首功,可这位老兄打赢了仗后却突然思维逆转、情绪失控,哇哇大哭,甚至开始绝食!不少人极为不解,纷纷打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李存孝早在攻打潞州前就认定自己必胜,干爹肯定把潞州统帅的位置送给自己,不但李存孝自己这样认为,很多将士也都这么看,谁立首功谁为帅,天经地义。就在李存孝欢天喜地地等待干爹的封赏令时,却等到了一个好似冷水浇头的消息——李克用封大将康君立为潞州统帅!
哇呀呀,李存孝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喷烧起来——我出生入死劳苦功高又是晋王义子,那康君立算哪颗葱,凭什么要我打下的潞州送给他?!
这李存孝本就自负,岂能受得这个,对他来说,这是极大的侮辱!只是碍于这是他一向敬重的干爹所为,才不好太发作,不过他心里也骂过好几声糊涂独眼龙了。别看这李存孝武功盖世打仗时所向无敌,但遇到这事他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总不能拿着铁挝去砸干爹吧?
气性极大的李存孝一时无处发泄,干脆赌气绝食。折磨自己还不够,他又开始祸害别人——滥施刑罚,随意处斩士卒。边饿自己肚子边砍别人脑袋,看来,李存孝真是有点疯了。
亲密无间的父子出现了裂痕,这件事,为日后李存孝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
(五)
这边李存孝心中的怒火还没熄灭呢,那边燃起了真正的战火——又有人来打李克用了,这一次可是唐朝政府军,发令的是唐昭宗李晔,挂帅是大唐宰相张濬。李克用清楚的很:朝廷突然来打我,肯定是朱温那流氓搞的鬼,在皇帝面前说我的坏话。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别以为你们是朝廷的人老子就不敢揍你们!
我儿存孝何在?敌寇来犯,速速迎敌!——干爹又召唤了。
李存孝接到命令后,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虽然在潞州统帅这事儿上干爹对俺不公,但俺不能意气用事就因为这和干爹决裂,坏了自己的前程。毕竟干爹对俺还是恩重如山的,如今强敌来犯,干爹令俺出征,俺岂能不理?俺可不能辜负了俺名字中的“孝”字。再说了,关键时刻干爹还不是得用俺。俺好好表现一番!
李存孝终于想通了,于是告别了绝食的日子,赶紧填饱了肚子,全身披挂,带上兵器,点兵出征。
这李存孝不出手则已,一出手还真要命!他率领精锐铁骑飞速挺进,在晋州(今山西临汾)迅速张濬团团围住。刚出来没多久被围了,张濬很郁闷,问诸将有何良策,镇国节度使韩建献计说,那李存孝虽是绝世猛将但肯定无脑,咱深夜偷袭必能取胜。张濬听后甚是欣慰。
当夜三更,韩建精选出三百壮士怀揣利刃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李存孝的军营,正准备尽情杀戮一番,没料想突然杀声震天伏兵四起,把这稀里糊涂的三百壮士包了饺子万箭齐发,李存孝一马当先,槊挝乱舞,三百壮士瞬间归西,韩建受到严重惊吓,拍马逃回城中。
原来李存孝早就通过谍报探知了唐军夜袭的消息,便将计就计,设下圈套,只等韩建上钩,韩建果然中招。
韩建全军覆灭,李存孝直逼晋州西门,张濬一边暗骂韩建无能一边慌忙率军出城迎战,被李存孝猛冲狂杀了一阵子,挂了三千。张濬彻底见识了李存孝的厉害,如惊弓之鸟从此闭门不出。李存孝也不管他,而是弃晋州不顾,直逼绛州(今山西运城)!
谁?来打我的是李存孝?赶紧跑吧!绛州刺史张行恭一听是李存孝的大名,连抵挡都没抵挡,直接弃城逃跑。拿下绛州后李存孝又转回晋州,刚准备攻城,却发现张濬和韩建也已经弃城逃跑了,就这样,李存孝没费多大劲儿这把两州变成了孝敬干爹的大礼(其实这两州原来也是李克用的,后来被朱温搞走了)。
我儿果然了得!独眼龙李克用乐得合不拢嘴,马上封李存孝为汾州刺史以为奖励,当然也是激励,激励他再下一轮的大战中再次好好发挥,为老爹抢到更多的地盘。
这一次,李克用要对付的是两个乱世极品——占据常山(今河北正定)的军阀——赵王王镕和占据幽州(今北京)的军阀、绰号“金头王”的李匡威,前者迷信炼丹梦想成仙,后者曾酒醉强奸弟媳。这俩极品军阀联手对抗“独眼龙”,李克用为了收拾他们,不但派出了最凶猛的义子李存孝,还派出了最聪明的义子李存信——传说中的四太保。
这李存信乃回鹘人,智商极高,精通多门外语——“能四夷语,通六蕃书”,但他极不待见李存孝,若问原因,只有五个字——羡慕嫉妒恨!凭什么遇到重大战事干爹都让你李存孝当先锋?凭什么全军上下提起你李存孝的名字就肃然起敬?凭什么我李存信就不如你那么火?同样的义子,为啥差距那么大?
每每想起李存孝,李存信都是恨得牙根痒痒,而李存孝也很不爽这位所谓的兄弟,他的想法是:上到干爹下到士卒,对我李存孝无不夸赞,我的盖世勇猛天下谁人不知?可偏偏那李存信见了我一副盛气凌人的鸟样,他算什么东西,就是懂几门鸟语吗?刀口舔血他行吗?李存孝还认为当初潞州之事,就是李存信捣的鬼,肯定是他在干爹面前说我的坏话了!
二子不合,终于惹出了大祸。本来李克用命令两人好好配合对付敌人,但两人谁看谁都烦,全都观望不前,李存信更是仗着脑子比李存孝好点,在李克用面前尽显诋毁之能事——
我亲爱的爹啊!存孝那厮望风而逃啊,他无心击贼啊,恐其心怀二心啊,和贼军有所勾结啊,爹要赶紧采取措施啊,要不然就来不及啦……等等等等
很快,这事就传到李存孝的耳朵里,李存孝差点又气疯了,其实潞州之事在他心中一直是个阴影,只是这段日子里暂时没太纠结而已,如今李存信又搞出这套,压抑已久的李存孝终于爆发了,这一次他没有绝食数日也没有滥杀士卒,而是做出了一个比饿自己和杀别人更加惊悚的决定——和干爹最痛恨的敌人王镕及朱温秘密接触,建立了一种极其暧昧的关系。
就算我背叛了干爹,也是被逼的!李存孝的雄烈人生自此开始滑向深渊……
(六)
景福二年(893年),独眼龙李克用亲率大军杀向赵王王镕,恰巧此时,探子来报:李存孝正和王镕商讨军机!李克用勃然大怒,须发倒竖,跳脚大骂逆子叛贼,那仅剩的一只眼睛好似喷火。
逆子先无义,休怪为父不仁!李克用决定清理门户,一声令下,出兵讨伐李存孝!昔日亲密无间的爷俩如今势同水火,真就干起来了!
李克用一暴怒,首先被吓趴下的便是那赵王王镕,这位迷信仙丹渴望成仙的软蛋当即派出使者向李克用表示屈服,并“大胆揭发”李存孝的叛逆行为以及勾结自己的事实,还请求拿出三万士兵帮助李克用剿灭逆子,李克用当即恩准。
父子两拨军队在邢州(今河北邢台)摆开战阵,剑拔弩张!
李存孝和王镕这号奇葩搞联盟,也算是倒霉催的。既然盟友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了,他决定先拿李存信这个鸟人开刀!
九月金秋,李存孝跨鞍上马,提挝带槊,趁夜色突然扑向李存信的军营,李存信军队哪里抵挡得住,被杀得一片大乱,死尸遍地。然而,就在李存孝尽情杀戮准备手刃李存信的时候,李克用已经亲率大军将他团团围住,并开始筑造深沟高垒,意欲使李存孝插翅难逃!
不过独眼龙还是太低估这个义子了,还没等他的沟壑包围完成呢,李存孝就突出重围,把这些个修筑工事的人杀得七零八落,把这些尚未完工的沟壑又填平了。
李存孝的厉害,独眼龙军队中的将士哪个不知、谁人不晓?没一个敢去阻拦他。
按说独眼龙应该拿李存孝没办法了,可是偏偏这时冒出来一个叫袁奉韬的军校,他派人对李存孝说了一番话,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也把李存孝送上了绝路。
袁奉韬的人是这样说的:尚书您(唐朝节度使许多都加尚书职衔,称“尚书”是尊称)所畏惧的恐怕只有晋王吧?其实晋王只要沟壑筑成,就会留下其他兵马围城,而他自己便会返回太原。他手下那些将领,可都不是您的对手,那些筑沟壑更无法阻挡您的锋芒!
李存孝信了此言,转主动为被动,再也不突围破坏了,任凭李克用挖掘沟壑,待到深沟高垒筑成,李存孝已无法靠近李克用的军队了,别说军队了,就连飞禽走兽都无法通过李克用的包围工事。
可怜李存孝被困城中,如笼中之鸟,而且城中粮尽,再无抵抗的可能。袁奉韬,算是把他坑了。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即便他不听老袁的,以他一人之勇寥寥兵马又何以抵挡实力雄厚的李克用?即便他成功投奔了朱温,狡诈多疑的朱温又真的能容得下他吗?
其实李存孝之所以如此这般,也并非全是因为听信了鬼话,只是他的心中对于义父依旧存有一定的情义,和干爹面对面的刀枪相向,他还是有些于心不忍……
秋风萧瑟倦鸟还,黄叶飘舞人心寒!邢州城池,父子相见,一个城头,一个城下,李存孝悲戚高呼:“儿臣蒙受王爷恩德,位及将相,难道真想舍弃父子之情而依附仇敌吗?不过是那李存信陷害儿臣罢了!只希望能活着见王爷说一句话再死!”
此一番,乃肺腑之言,城下听者无不动容,更何况是李克用呢,不由得勾起他和义子之间的几多往事。
李克用心软了,派出妻子刘夫人进城安慰晓谕。这刘夫人多年从征,文武双全,常给老公出谋划策,待义子皆视若已出,李存孝平日对她也极为尊重,视为亲娘一般。
一见夫人面,母子泪双流!
存孝随夫人出城,见到了李克用。得见干爹面,李存孝当即叩头谢罪,哭着辩解道:“我对于大晋有功无过,到这地步,皆是李存信所害!”
若此时,李存孝承认错误,也许李克用还能放他一马,可惜李存孝死到临头也不认为自己有半点过失!李克用虽然有一丝不忍,又有刘夫人相劝,但一想到,如果宽恕李存孝,可是开了个坏先例,若日后诸将都学他,只因内部不合而造反,岂不坏了大事!
想到此处,李克用心一横,大喝:“你撰写檄文,数落我一百条罪状,也是李存信害的?!”说完下令把李存孝推出去车裂!
李克用挥泪杀义子,五代十国第一猛将惨死于太原街头,时年三十六岁。但是车裂了李存孝后,李克用却总是怅然若失,每每思念起他的勇猛无敌和赫赫战功,都悲痛至极,为此十多天不理政事,而每和诸将下棋谈到李存孝时更是泪流不止。
基本上当领导的从来不承认自己有错,李克用认为害死爱子的都是别人所为,不久李存信吃了败仗,李克用以此为借口把他臭骂一顿并欲斩之,李存信叩头谢罪苦苦求饶,李克用才免其死罪,但削去军权。不久,做了亏心事的李存信惊恐成疾,一命呜呼。
还有一位战将也因为李存孝之死而倒了大霉,他就是当初取代李存孝成为潞州统帅的康君立。想当年这位老兄和李克用一起在云中(今山西大同)起兵,为李克用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他之所以倒霉是因为他曾多次帮助李存信陷害李存孝,而每当李克用流泪追思李存孝的时候,他总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这可把李克用给彻底激怒了,最终独眼龙以一杯毒酒要了这位股肱大将的小命。
李存孝虽然车裂惨死,但他身披重铠狂舞铁槊和铁挝的英雄造型已永载史册,还被后世大肆包装和炒作,塑造成演义小说中最著名的无敌猛将,只有那《说唐演义》中的李元霸堪与匹敌,只不过李元霸的故事是完全虚构的,李存孝却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十三太保”威名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