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历史上的古代武功高手

63.飞槊夺命 鹰扬飚卷——李思安(五代)

字体:16+-

(一)

依旧是五代十国的故事。

话说自从那一阵被朱温大军杀了个稀里哗啦之后,黄巢起义军中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那流氓朱三手下有一个相当可怕的家伙,开仗之前,他先跑来侦查敌情,你若发现了他和他交手,那必死无疑;而开仗后,他狂冲猛进,如入无人之境,数名黄巢军的战将都被他送上了西天。

最为恐怖的是,他几乎每次杀人,都不用靠近对手,百步之内便可取人性命!任凭你武功多高,也近他不得,只要他将掌中的兵刃如霹雳一般飞将出来,那敌手瞬间便呜呼哀哉了。

其实这个传说是真的,朱温手下确实有那么一个人才,虽说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侦察队长,但那身惊人的武艺却胜过百名大将,尤其是那独步天下的“飞槊”功夫更是惊天动地。他的名字叫李思安。

李思安生于唐朝末年,乃陈留张亭里(今属河南开封)人,他原名并不叫李思安,李思安是后来朱温给他起的名字,他原名叫啥,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位小李哥自幼痴迷武艺,不到二十岁便已生得身高七尺(按唐朝尺寸推算,七尺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两米多),魁梧健美,恰似男模,若兵刃在手舞将起来,更是雄姿勃发,威风八面。

小李哥最擅长的兵刃是槊。历代使槊的高手不少,前面咱也说过一些,但李思安的“槊功”和前辈高手们大不相同,多数使槊的猛人都是把槊端在掌中杀敌的,而李思安玩的却是“飞槊”——把掌中的槊飞掷出去,跟标枪似的,一扎一个准!

这李思安的“飞槊”估计和普通长槊不同,能轻松飞出去的家伙,必定不会过于粗长和笨重,而且出战时他身上也肯定不会只带一柄槊——这玩意儿飞出去自己手里可就空了。所以说,李思安出击时,可能会携带好多根槊,而且也不会把它们都飞出去,最起码手里要留一柄用来防御和冲杀。

《水浒传》有个好汉和李思安的功夫颇为相似,他和李思安同姓,叫李衮,绰号“飞天大圣”,原是“混世魔王”樊瑞的小弟,后又给“黑旋风”李逵当了小弟,他手持盾和剑,背插二十四把标枪,貌似很强悍,但这位“大圣”名号虽猛,却武艺低微,飞标枪的绝技也没显得有多厉害,还是个虚构的人物,而李思安可是货真价实的“标枪达人”,正史上和他必杀技很像的武功高手要算是三国曹魏的典韦和南北朝陈朝的萧摩诃了,这两位老兄的精彩壮举在前面的故事中已出场亮过相——一个擅长飞铁戟,一个擅长飞铁鋧。

小李哥不仅武艺精湛,而且胸怀大志。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如此环境让小李哥很亢奋,他觉得自己乘时奋起的时候到来了。于是他带着飞槊,投到汴京大将杨彦洪麾下,成为一个普通的骑兵。没多久,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

(二)

唐中和三年(883年),时任宣武军节度使的朱温在汴京举行了一次大阅兵,他忽然眼前一亮,发现队伍中的小李哥身材魁伟、雄武非凡。朱温大喜,遂亲切召见,一番询问,得知小李哥身怀绝技,朱温心中更是欢喜,对他大加赞赏,并给小李哥赐名思安,字贞臣。

朱温非池中之物,野心勃勃的他正需要李思安这路人才,只有他们,才能给自己杀出一个崭新的江山。

从此之后,李思安跟随流氓枭雄朱温南征北战,大显身手。每次征伐,他常纵马飞驰于敌阵之后,探测虚实,来去神速。若有敌军猛将仗着自己勇猛炫耀,朱温多会命他去取之。每到这时,李思安就会成为全军的明星——只见这位两米多高的型男顶盔掼甲、坐骑奔腾,掌中飞槊,锁定目标,穿云破空,一击必中。

李思安擒敌于万众之中,来去自若,如入无人之境,敌军见了魂飞魄散,朱温看了喜笑颜开。《旧五代史》有四个字来形容李思安的身手——“鹰扬飚卷”,即雄鹰展翅、狂风席卷的意思。这词儿相当贴切,又极其传神。

朱温很看重李思安,觉得他这种“鹰扬飚卷”的风格最适合担任踏白将,于是便以李思安担当此职。所谓“踏白”,就是唐宋时侦察兵的名号,肩负着探路、搜集情报和突袭的重任。这一兵种最大的特点就是身手迅猛、快速反应、神出鬼没,让李思安担当踏白将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时朱温正兴致勃勃地对付唐末最猛的造反牛人黄巢,而黄巢则和蔡州军阀秦宗权(这家伙的部队因吃人而臭名昭著)联手抵抗朱温。历次激战中,朱温的踏白军尽显风采,每次派人侦查,李思安必定率先出马,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独自前往。不久黄巢战败,李思安兴奋至极,率百余人穷追不舍,飞槊穿梭,一路狂奔,不仅尽情杀戮,还大把大把地抢夺敌军物资,黄巢军吓得连滚带爬,无人敢挡。

打灭了黄巢后,朱温调转枪头,全力对付“吃人魔头”秦宗权。两军交手,朱温麾下一个叫李唐宾的武将玩命过火,导致被绊马索绊了个人仰马翻,这李唐宾平日里也以骁勇著称,无奈此时此刻狗吃屎的状态再也骁勇不起来了,敌兵乐开了花,冲上来就砍。就在李唐宾即将玩完的危机时刻,李思安飞槊而至,敌兵瞬间悲剧,李唐宾终于得以翻身上马保住了性命。

危难时刻有人及时救护,李唐宾比较幸运,而秦宗权麾下有一个叫柳行实的大将就比较倒霉了。两军再度摆开战阵时,这柳行实自以为是耀武扬威,还没等他得意够呢,李思安的飞槊就带着风招呼过来了,柳行实“啊呀”一声坠下马来。虽然他只伤没死,但李思安迅速将其生擒,对大将来说,这屈辱的结局,还不如战死了呢。没人来救柳行实,原因很简单,李思安太厉害,柳行实的战友们都被集体吓呆了,无人敢上前半步。

唐光华二年(899年),占据幽州(今北京)的军阀刘仁恭和占据魏博(今河北南部)的军阀罗绍威展开激烈互殴(当时的中国真是乱的可以),罗绍威自觉殴不过刘仁恭,连忙向朱温求救,那刘仁恭对朱温来说一直是个威胁,朱温早想灭他了,正好这时候借机收拾他,于是朱温派出麾下最能打的李思安出马,率军前往援助罗绍威。

(三)

两军对阵于内黄(今属河南安阳),刘仁恭派出精兵五万迎战李思安,统兵的两位战将都是他自家人,一个是他儿子刘守文,一个他妹夫单可及。

战前刘仁恭拍着刘守文的肩膀鼓励儿子道:“李思安是个胆小鬼,你的智谋和勇猛,胜他十倍,此番先灭了李思安这个鼠辈,再拿罗绍威!”听了老爸的话,刘守文很激动,再加上和他一块出征的单可及是赫赫有名的幽州骁将,号称“单无敌”,他的自我感觉就更好了。然而这孩子哪里知道,他老爸所言就是个梦话加笑话,很快他就会发现真正的李思安和他爸所说的李思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这次作战,李思安换了一种风格,他没像从前那样立即冲上去猛踹,而是耍起了计谋。他命战友袁象先(朱温的外甥)设下伏兵,自己率军诱敌,刘守文和单可及见李思安兵少,乐翻了天,全力猛攻,李思安见敌军中招,假装败退,刘守文和单可及更加兴奋,奋起追之。

李思安见敌军成功上套,突然掉头反击,同时伏兵四起,幽州兵顿时大败。号称“无敌”的单可及发挥**风格,打算力挽狂澜,可是他的“无敌”在李思安面前,瞬间失了效,李思安手起槊落,单可及一命归天,刘守文吓得魂不附体,慌忙逃窜,好歹保住了一条小命,但他所率领的五万幽州兵,无一生还。估计从此之后,老爸的话,他再也不信了。

刘守文的惨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鼓励孩子、表扬孩子是对的,但鼓励和表扬千万别过火了,否则话,纯属坑孩子。

在朱温打天下的历次大战中,李思安斩将夺旗如雄鹰,攻城略地似狂风,屡建奇功,朱温很欣慰,对他大力提拔,使他从一名执行特殊任务的侦查队长逐渐升迁为司令(即诸军都指挥使)和市长(即亳州刺史,唐朝时刺史和太守相同,相当于市长)。镇守一方时,李思安操练部队,抵御敌寇,边境肃然,这猛将的前途,貌似一片辉煌,但熟悉他的人却发现他身上有点问题。

李思安的勇悍和功夫,自然没的说,可是他当上大将领兵作战,问题就来了——不大胜,必大败!几天前还捷报频传呢,几天后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这李思安归根结底只是一名猛将,并无大将之才,他身手灵活,可脑子不太灵活,要说用计吧,他偶尔也会,比如大战刘守文那次用的就挺好,但前提是敌方将领必须是个废材,若敌方将领智商稍高,他就玩不转了。多数时候李思安打仗还是依仗自己的“鹰扬飚卷”。军事不是武侠,把战场征战当华山论剑,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李思安身上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正式篡唐称帝,建立后梁王朝。天下依旧四分五裂,军阀遍地,朱温需要收拾的敌人还是很多,李思安的活又来了。这一次朱温派他率军攻打老对手刘仁恭。

此时刘仁恭正巧不在幽州城内,而在郊外的宫殿里享乐呢。李思安觉得这是个好时机,一阵猛攻,俘缴甚多,幽州兵受到严重惊吓。就在李思安沉浸于喜悦之中时,刘仁恭的二儿子刘守光(一个和老爸的爱妾乱搞的家伙,后夺了老爸的位子,杀了哥哥刘守文,自称大燕皇帝)突然率军杀了出来,兵疲马倦、措手不及的李思安被迫败退,他的飞槊也不管用了。

李思安很郁闷,又不甘心,便打算在别的地方把面子捞回来,正好这时朱温下令他夺回被“独眼龙”晋王李克用抢占的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李独眼”就是未来后唐王朝的太祖爷,堪称朱温这辈子最大的劲敌,不但自己本领了得,而且麾下还有一帮如狼似虎的亲儿子和干儿子,更有一位武勇指数丝毫不亚于李思安但智商却远胜于他的名将。想打败“独眼”,相当困难。潞州,成了李思安最心碎的地方。

极想挽回颜面的李思安来杀到潞州城下,大搞土木工程,把个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内防城中兵士突围,外防城外援军来救。李思安坚信,潞州城指日可下,“李独眼”休想得逞。

不多时,救援潞州的兵马还真就杀了过来,领兵者就是刚才说的那位武勇和李思安一样但智商远胜于他的名将,此人名叫周德威,是武功高手,也是军事天才,擅长手持铁锤(或铁挝)干掉敌将,也精通运用计谋玩死敌将,关于这位老兄的英雄一生,将在后面的故事中再展示给诸位,现在先让他客串一下,看看他给李思安带来的悲剧。

(四)

“飞槊**”李思安遭遇“铁锤**”周德威,从武勇这方面上说,可谓两强对决的狮虎斗,不过此番遭遇,两位**没机会单挑,智商超高的周德威玩起了花招,先以精锐骑兵包抄突袭梁军,再对梁军进行不厌其烦地骚扰,梁军来打,周德威就跑,梁军歇了,周德威再来,反反复复,搞得梁军白天不得安,夜里不得眠,都要折腾成神经病了。李思安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连攻数月,潞州城依旧岿然不动,周德威愈发欢腾。

朱温连做梦都想夺回潞州,他对李思安寄予厚望,时刻都在等待着前线的好消息,可是一连几个月过去了,李思安越打越衰,朱温终于坐不住了。这朱三的秉性属喜怒无常型,当了皇帝后更是如此。李思安虽是爱将,但这次的表现实在让他忍无可忍,朱温一怒之下,下诏罗列李思安的罪状,削去其全部官爵,贬成普通百姓。

李思安傻眼了,卷起铺盖回了老家,过了小老百姓的日子。郁闷的他一直想不通:这次不就是没打赢吗,皇上咋对我那么狠呢,太不念旧情了!您还别说,过多久,他的皇上还真就念了一把旧情。一年后,朱温重新启用李思安,让他领兵,可命运弄人,李思安不但啥战功都没立,还在柏乡之战(910年12月-911年1月)中被老对手周德威和新即位的晋王李存勖(李克用长子,即后唐的建立者唐庄宗)打了个全军覆没。

“飞鹰”失去了光彩,朱温对身边的人感叹道:“李思安果敢勇猛,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是每当藩镇挑选将才,我准备用他的时候,他失败的消息就总会传来,像这样的情况有两三次了,因此我才知道史书总说‘飞将数奇’(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命不好)所言不虚啊。”

从朱温这番话能看得出,在他心目中,李思安的勇猛和另一个老李家的名将“飞将军”李广有的一拼,但是也可李广一样,老打败仗,是个命衰的人。

其实说李思安命衰,似乎还真有点,但更大程度上,他的命衰多数是他自己性格导致的。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秋,觉得李思安不再适合领兵打仗的朱温让李思安当市长去了——任命他为相州刺史。李思安顿觉不爽,他一直认为凭借自己多年来的赫赫战功是该当节度使的,在那个军人特权的乱世,节度使才是黄金职业,刺史能有啥前途。

李思安越想越憋气,干脆玩起了颓废——每日苟且偷安、得过且过,搞得营垒荒废、财政空虚。朱温气坏了,心想当初朕看在你尚有战功的份上重新启用你,你却如此辜负朕,太不识抬举了!于是朱温一纸诏书,把李思安贬为柳州司户,这个职业更惨,差不多相当于县民政局的小科长。没多久,朱温觉得还不解恨,干脆将李思安赐死。皇命不可违,绝望的李思安被迫自杀,只留下那些曾于战场上大放光彩的飞槊孤独地散落着……

作为后梁太祖朱温麾下头号猛将,“鹰扬飚卷”的李思安为朱温成功篡唐立下汗马功劳,也曾屡吃败仗大大折损了朱温的颜面。虽然李思安的悲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跟了朱温这么一个残暴奸诈、性好猜忌的老大,能混成善终也很难。要知道,朱温手下很多战将都和李思安一样的结局,李思安不是特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几乎历朝历代都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