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十 談擺脫

字體:16+-

朋友:

近來研究黑格爾(Hegel)討論悲劇的文章,有時拿他的學說來印證實際生活,頗覺欣然有會意。許久沒有寫信給你,現在就拿這點道理作談料。

黑格爾對於古今悲劇,最推尊希臘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安提戈涅》(Antigone)。安提戈涅的哥哥因為爭王位,借重敵國的兵攻擊他自己的祖國忒拜,他在戰場上被打死了。忒拜新王克瑞翁(Creon)懸令,如有人敢收葬他,便處死罪,因為他是一個國賊。安提戈涅很像中國的聶嫈,毅然不避死刑,把她哥哥的屍骨收葬了。安提戈涅又是和克瑞翁的兒子海蒙(Haemon)訂過婚的,她被絞以後,海蒙痛恨她,也自殺了。

黑格爾以為凡悲劇都生於兩理想的衝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實例。就克瑞翁說,做國王的職責和做父親的職責相衝突。就安提戈涅說,做國民的職責和做妹妹的職責相衝突。就海蒙說,做兒子的職責和做情人的職責相衝突。因此衝突,故三方麵結果都是悲劇。

黑格爾隻是論文學,其實推廣一點說,人生又何嚐不是一種理想的衝突場?不過實在界和舞台有一點不同,舞台上的悲劇生於衝突之得解決,而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得解決。生命途程上的歧路盡管千差萬別,而實際上隻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隻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間也有許多人既走上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結果也不免差誤時光。“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可也。”有這樣果決,悲劇決不會發生。悲劇之發生就在既不肯舍魚,又不肯舍熊掌,隻在那兒垂涎打算盤。這個道理我可以舉幾個實例來說明:

“禾”是一個大學生,很好文學,而他那一班的功課有簿記、有法律,都是他所厭惡的。他每見到我便愁眉蹙額地說:“真是無聊!天天隻是預備考試!天天隻是讀這些沒有意味的課本!”我告訴他:“你既不歡喜那些東西,便把它們丟開就是了。”他說:“既然花了家裏的錢進學堂,總得要勉強敷衍考試才是。”我說:“你要敷衍考試,就敷衍考試是了。”然而他天天嫌惡考試,天天又在那兒預備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