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四、談青年的心理病態

字體:16+-

這題目是一位青年讀者提議要我談的。他的這個提議似顯示青年們自己感覺到他們在心理上有毛病。這毛病究竟何在,是怎樣醞釀成的,最好由青年們自己作一個虛心的檢討。我是一個中年人,和青年人已隔著一層,現時代和我當青年的時代也迥然有別,不能全據私人追憶到的經驗,刻舟求劍似的去臆測目前的事實。我現在所談的大半根據在教書任職時的觀察,觀察有時不盡可據,而且我的觀察範圍限於大學生。我希望青年讀者們拿這旁觀者的分析和他們自己的自我檢討比較,並讓我知道比較的結果。這於他們自己有益,於我更有益。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大半固靠自己的努力,環境的影響也不可一筆抹殺。“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但是多數人並非豪傑之士,就不能不有所憑借。很顯然地,現時一般青年所可憑借的實太薄弱。他們所走的並非玫瑰之路。

先說家庭。多數青年一入學校,便與家庭隔絕,尤其是來自淪陷區域的。在情感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溫慰。抗戰期中一般人都感受經濟的壓迫,衣食且成問題,何況資遣子弟受教育。在經濟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援助。父兄既遠隔,又各為生計所迫,終日奔波勞碌,既送子弟入學校,就把一切委托給學校,自己全不去管。在學業品行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督導。這些還隻是消極的,有些人能受到家庭影響的,所受的往往是惡影響。父兄把教育子弟當作一種投資,讓他們混資格去謀衣食,子弟有時順承這個意旨,隻把學校當作進身之階,此其一。父兄有時是貪官汙吏或土豪劣紳,自己有許多惡習,讓子弟也染著這些惡習,此其二。中國家庭向來是多糾紛,而這種糾紛對於青年人常是隱痛,易形成心理的變態,此其三。

次說社會國家。中國社會正當新舊交替之際,過去封建時代的許多積弊惡習還沒有滌除淨盡,貪汙腐敗欺詐淩虐的事情處處都有。青年人心理單純,對於複雜的社會不能了解。他們憑自己的單純心理,建造一種難於立即實現的社會理想,而事實卻往往與這理想背馳,他們處處感覺到碰壁,於是失望、懷疑、悲觀等等情緒源源而來。其次,青年人富於感受性,少定見,好言是非而卻不真能辨別是非,常輕隨流俗轉移,有如素絲,染於青則青,染於黃則黃。社會既腐濁,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跟著它腐濁。總之,目前環境對於純潔的青年是一種惡性刺激,對於意誌薄弱的青年是一種惡性引誘。加以國家處在危難的局麵,青年人心裏抱著極大的希望,也懷著極深的憂懼。他們缺乏冷靜的自信,任一股熱情鼓**,容易提升到高天,也容易降落到深淵。一個人迭次經過這種瘧疾式的暖冷夾攻,自然容易變成虛弱。在身體方麵如此,在精神方麵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