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五、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倫理觀

字體:16+-

社會由個人集合而成,而個人亦必生存於社會。由前一點說,個人是主體,社會是擴充;由後一點說,社會是主體,個人是附庸。粗略地說,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偏重前一個看法,西方傳統的倫理思想偏重後一個看法。

中國思想界最占勢力的是道家與儒家。道家思想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極端的自然主義,一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惟其偏重自然主義,所以蔑視製度文為。一切都應任其自然,無為而治,凡是製度文為都是不必要的紛擾,我們必須把它們丟開,回到“自然狀態”中的渾樸真純,才能達到太平安樂景象。惟其側重個人主義,所以蔑視社會。雖說“大患在於有身”,而身究竟貴於天下一切,尊生貴己,長生久視,是道家極重視的一套功夫。“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自然說不到個人轉移社會,更說不到社會影響個人。老子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實並非有所作為,不過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與生活需要降到極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榮”而已。道家反對社會,所以反對適用於社會的一切美德如仁義禮智之類。他們的理想是“遺世獨立”,“超然物表”。儒家與道家徹底不同的地方在淑世心切,極重有為,要把世界由“自然狀態”提升到“文化狀態”。但是儒家雖不倡個人主義,而論道德,說仁義,卻全從個人本位出發。修身誠意,克己複禮,是基本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是修身以後的效用。政治隻是一種教育,而教育又隻是人格感化。季康子問政,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達固司兼善天下,窮仍可獨善其身。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會性,但是他們所著重的卻不在它的社會性而在它對於個人修養的重要。比如說仁與敬是儒家所極重視的,仁必有對象,敬亦必有對象,但儒家並不著重仁與敬對於人(社會)的效用,而著重它們在個人內心是美德。儒家頗鄙視功利主義,很有“為道德而道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