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十、談羞惡之心

字體:16+-

《新約》裏《約翰福音》第八章記載這樣一段故事:

耶穌在廟裏布教,一大群人圍著他聽。刑名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被拘的婦人來,把她放在群眾當中,向耶穌說:“這婦人是正在行**時被拿著的。摩西在法律中吩咐過我們,像這樣的人應用石頭釘死,你說怎樣辦呢?”耶穌彎下身子來用指畫地,好像沒有聽見他們的問話。他們繼續著問,耶穌於是抬起身子來向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就讓誰先拿石頭釘她。”說完又彎下身子用指畫地。他們聽到這話,各人心裏都有內疚,一個一個地走出去,從最年老的到最後的,隻剩下耶穌,那婦人仍站在當中。耶穌抬起身子來向她說:“婦人,告你狀的人到哪裏去了呢?沒有人定你的罪麽?”她說:“沒有人,我主。”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後不要再犯了。”

這段故事給我以極深的感動,也給我以不小的惶惑。耶穌的寬宥是惻隱之心的最高的表現,高到泯沒羞惡之心的程度。這令人對於他的胸懷起偉大崇高之感。同時,我們也難免惶惑不安。如果這種寬宥的精神充類至盡,我們不就要姑息養奸,任世間一切罪孽過惡蔓延,簡直不受懲罰或裁製麽?

我們對於世間罪孽過惡原可以持種種不同的態度。是非善惡本是世間習用的分別,超出世間的看法,我們對於一切可作平等觀。正覺燭照,五蘊皆空。嗔恚有礙正覺,有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無論在人在我,消除過惡,都當以正覺淨戒,不可起嗔恚。這是佛家的態度。其次,即就世間法而論,是非善惡之類道德觀念起於“實用理性批判”。若超出實用的觀點,我們可以拿實際人生中一切現象如同圖畫戲劇一樣去欣賞,不作善惡判斷,自不起道德上的愛惡,如尼采所主張的。這是美感動態度。再次,即就世間法的道德觀點而論,人生來不能盡善盡美,我們彼此都有弱點,就不免彼此都有過錯。這是人類共同的不幸。如果遇到弱點的表現,我們須了解這是人情所難免,加以哀矜與寬恕。“了解一切,就是寬恕一切。”這是耶穌教徒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