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

犁庭掃穴,奇襲斷藤峽

字體:16+-

斷藤峽原名為大藤峽,位於廣西桂平境內潯江兩岸。

潯江兩岸高山夾峙,山勢巍峨,犬牙交錯,尤以大藤兩岸附近的地勢最為險峻惡劣。兩岸之間有一條粗藤,身手敏捷的人可以攀附著這條大藤來回兩岸。斷藤峽上連八寨,下通仙台、花相諸洞,盤亙三百餘裏。

斷藤峽土匪盤踞的地域相當於今天黔江、柳江、潯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涉及修仁、荔浦、上林、忻城等十多個區縣。斷藤峽中有上百個山洞,其中如仙人關、九層崖最為幽深險峻。斷藤峽地區聚居著瑤、壯等少數民族和部分漢人,尤以瑤族為多。其中瑤族以藍、胡、侯、盤四姓為主;山中又有善於用毒藥弩矢的僮族。

明朝政府較早地在這一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用武力奪取瑤、僮族居民土地,又利用食鹽壟斷和專賣進行苛重剝削,終於激起斷藤峽地區瑤、壯族民眾的激烈反抗。

早在六十多年前的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此處就發生了以侯大苟為首的大規模瑤族叛亂。他們把斷藤峽當作基地,並建立數個寨子鞏固基地,借著複雜地形與官軍反複周旋。斷藤峽叛亂的同時,當地有八座村寨即廣西紅水河南岸的思吉、周安、剝丁、古卯、羅墨、古缽、古蓬、都者等也開始造反。

那些生活在深山中的瑤民都有著矯健身手和凶蠻個性,走山路對他們來講如走坦途,每一支弓箭都被他們用當地特產的毒藥浸泡過,觸之者不死即傷。八寨瑤民不僅凶蠻,更堪稱狡猾。每當官軍過來平叛,他們便謊稱接受朝廷的招安;一旦官軍離開,他們又恢複土匪本性,燒殺搶掠,為害一方。一時之間,廣西境內烽煙四起,民不聊生。

明成化元年(1465年)十一月,巡撫都禦史韓雍到大藤峽剿匪。韓雍是位文武雙全的能臣,帶領十萬人馬進入廣西,從四麵並進。這年十二月一日,韓雍在完成了對大藤峽的包圍部署後,立即命令各路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