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溫度:法醫手記

沒有人向往死亡

字體:16+-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自殺。自殺成為與法醫學聯係最為緊密的死亡類型之一。

一部名為《金門大橋》(The Bridge)的紀錄片曾轟動一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在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周邊安裝了攝像機,錄製曆時2004年一整年,記錄了金門大橋每天從日出到日落的實況。錄像裏共捕捉到23人從橋上縱身跳入海中的場麵,直觀地記錄下一幕幕人間悲劇。試圖挽回自殺者的路人大多無功而返,自殺者大多按照自己的意願墜入大海。這部紀錄片過於真實,讓目睹過無數自殺者的我也觸目驚心。

如前文所述,韓國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自殺已成為韓國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謝利·卡根教授主張存在符合倫理道德的自殺,那麽真如他所說的那樣,自殺隻要經過深思熟慮就是正當的嗎?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曾采訪過在金門大橋跳海後被營救出來的幸存者,他們是怎麽說的呢?

在縱身一躍的瞬間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生沒有什麽過不去的坎,除了剛才跳下來這件事,一切都可以重來。

跳下橋後,腦海中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剛才都幹了些什麽”,原來我並不想死。

這與首爾大學醫學院心理健康醫學係的安永民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及研究過程中收集到的信息驚人地一致。安教授醫治過的自殺未遂的患者也表達過同樣的心聲。他們曾經無數次地認為隻要死去就能夠一了百了,也曾經試圖自行了斷此生,但在自殺的那一瞬間都曾後悔自己的選擇,比任何時候都更想要活下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偶爾感到生無可戀。記得初一時,我有一次考砸了,對於那時的我來講,考試的失敗便是人生最大的難關,因此腦海中閃過一死了之的想法。

相信任何人都曾有過類似的念頭,隻是將想法付諸實踐的人少之又少。當一個人是家庭的一員、單位的一員、社區的一員,那麽在社會關係穩定且歸屬感較強的情況下,他自殺的可能性極小。相反,如果一個人與社會脫節,那麽他對自殺的想法會更為具體,為自殺所做的準備會更為充分,直到有一天鼓足勇氣將這些付諸實踐。所以自殺一定伴隨著巨大的勇氣,隻是這種勇氣不值得提倡。因此,自殺絕非一時一刻的決定,而是在心理秩序因多種原因失控後,經過長期的心理準備,最終形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