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溫度:法醫手記

死——最後的人生故事 從“否定”到“接納”——臨終五階段

字體:16+-

死亡學界的權威專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終生致力於與人類死亡相關的研究,她通過采訪臨死前的人,將人麵對死亡時的心理狀態劃分為五個階段,提出了“庫伯勒-羅斯臨終階段”一說。

第一個階段是“否定”。大部分人在得知自己“時日不多”時,第一反應多是無法接受事實,不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會認為是醫院誤診,要求去其他醫院重新檢查。

提出“臨終五階段”學說的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如果其他醫院也做出同樣的診斷,人們的心理狀態就會進入第二個階段——憤怒。在這一階段人們會為自己遭遇厄運而憤憤不平。有的人恨老天:“我一輩子本本分分,日子才有些起色,為什麽要這麽對我。”有的人怨家人:“都是因為你,我才這麽辛苦,得了這種病。”

接下來,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協商。協商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苦苦哀求醫生:“大夫,求求您救救我,我不能死得這麽早,我的孩子還小,家人沒有我可怎麽活……”另一種是虔誠地祈禱:“神啊,再給我一次活下去的機會,我一定多做善事……”在付出“努力”卻心願落空後,人們的意誌會越來越消沉,進入第四個階段——絕望。絕望過後就會無可奈何地過渡到第五個階段——接納。

“臨終五階段”學說是在統計後得出的一般性結論,不排除一些特殊情況。有的人五個階段順序前後顛倒,有的人同時擁有幾個階段的心理狀態,有的人某個階段的心理狀態會反複出現,還有的人則完全不會經曆這五種心理狀態。

“臨終五階段”學說被提出的幾十年前,還不存在生死之間的灰色地帶,那時生與死的分水嶺很明確,人們可以在預知死之將至時,用自己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故事。而隨著醫學的發展,生死之間形成了灰色地帶,人們無法預知死亡的時刻,無暇追尋心理上的釋然與超脫,大多在鬱鬱寡歡中走向人生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