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全6册)

第三十七章 虚虚实实的吴越女性

字体:16+-

《女史》已经进入了春秋的末期,也就是吴越争霸的历史时代。

我在上期说过,把吴王和越王列入春秋的霸主之列,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两个小国对后世所造成的历史影响实在是有限。之所以这两个国家十分有名,只是因为他们比较能折腾而已。

但是有个问题,像陈国、卫国、鲁国这些小国也都折腾了好久,打打和和,可是为什么却只有吴越争霸的故事会这么的有名呢?

我想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吴、越两国的祖先都是大有来头的人物。

特别是吴国,它的祖先是周文王的两位伯父,当年,因为周始祖古公亶父(他的事迹请参看《三母兴周》一章)预见到他的孙子姬昌会振兴周室,所以很想立姬昌的父亲,自己的小儿子季历为继承人。

当时季历还有两个哥哥,太伯和仲雍,这两个儿子为了不让父亲为难,所以就逃到了荆蛮之地(现在的江苏太湖地区),主动让出了王位,所以周文王即位后封这两个伯父的后裔做了吴君。这个故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连司马迁也把《吴太伯世家》放在了《史记》中诸侯故事的第一篇,可见史家对吴太伯兄弟的高风亮节是非常推崇的。

而越国的君王也是我们一位老朋友的后裔,这就是夏代中兴的少康(他的事迹请参看《中兴之母》)。

这几位先人都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一笔的人物,他们后代的故事自然会受到特别的关注。

第二,在吴楚战争和吴越争霸这段时间内,春秋各国相对来说比较安静,好像是特意腾出了个舞台给这两个小国表演,《左传》比《春秋》记录的历史多出了十几年的时间,而这十几年间,左丘明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吴越战争,这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吴越这段历史的重视。

第三,吴国击败了楚国,还迫使楚国迁都,造成的影响不小,但是,吴国最终并没有实力真正灭掉楚国,秦国的这把扫帚一到,吴国还是要照例自己跑掉。

虽然如此,像吴国这种刚出道的小混混,敢和混迹江湖已久的黑道老大哥楚国叫板的情节,还是很吸引眼球,人们都想看看到底是后生可畏还是姜还是老的辣。

第四,在这个时期,吴越两国可谓是群星闪耀,吴国有伍子胥、孙武、白喜等名将,越国有范蠡,文种等名士,这大大增加了看点,就像我们今天的某些电视剧一样,虽然剧情不咋地,但是有很多明星加盟,收视率照样会很高。

第五,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吴越争霸的故事被后世的史家,小说家们填料加工,变成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故事。这段历史被盖上了厚厚的烟雾,变得真假难辨。

在这些真假难辨的故事中,有很多和女人有关,正所谓是戏不够,美女凑。

比如,最著名的故事是孙武给吴王阖闾训练女兵的故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桩很传奇、很精彩的故事,充分显示了孙武的胆略,但是关键问题是,这件事有可能是真的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件很胡扯的事。

孙武的爷爷、父亲都是齐国的名将,田氏家族的后裔(后改姓孙),齐国在春秋晚期爆发四大家族的暴乱(这个下期讲)。孙武因此出走齐国,后经伍子胥的推荐来到了吴国。

阖闾早就看过了孙武所著的《孙子十三篇》,但是却没有见过孙武摆阵,就问孙武可以给自己看看吗?

孙武于是要求挑选吴王宫中的宫女来训练军队的队列。孙武把他们分为两队,并让吴王阖闾的两名爱妃担任队长,孙武下的命令,宫女们只知道大笑,却不肯听从。

孙武大怒,说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于是便要杀吴王的两名宠妃,阖闾这下可吓坏了,忙说道:“我知道先生能用兵了。我离开这两个妃子,我吃不下睡不着,希望您放过他们吧。”

孙武只说了一句话,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句话话:“将在军(外),君命有所不受。”

两个美女就这样被杀了,其他的宫女马上都站齐了,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吴王阖闾从此重用孙武,并拜孙武为将军征讨楚国。

这个故事在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上被记载的很清楚,《史记》、《吴越春秋》也记载的很清楚,但是我依然不相信这是真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说《孙子兵法》,这是一本阐释了战争基本原理的理论性著作,并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去排兵布阵的教科书。如果说孙武用这些宫女就能把《孙子十三篇》中的战争道理演示出来,那我觉得未免太儿戏了。

还有人说,孙武杀吴王的宠妃是为了立军威,好让士兵听从自己的差遣。我感觉孙武如果不是个楞忽忽的二杆子的话,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孙武刚到吴国,立足未稳,吴王阖闾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并不清楚。为了自己的前途,孙武根本犯不着因为这件事情而得罪吴王,证明自己的机会多的是,而且一个真正的军事家,真正证明自己的机会应该是在战场上,而不是随意杀两个女人。

所以,我不太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后世里,被编造的吴越两国的女性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冯梦龙的《情史》里就写了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的故事。

吴王夫差有个女儿叫玉,十八岁。有个小伙子叫韩童,十九岁。小玉很喜欢这个小伙,便常常私自通信,并想以身相许。韩童是个很有志向的青年,求学于齐国和鲁国之间,韩童也很珍惜这段感情,让自己的父母向吴王夫差求婚,夫差听说后特生气,你一个穷小子,凭啥娶我的宝贝女儿,便不答应,夫差的这个举动让小玉非常伤心,伤心到啥程度呢?立即就气绝身亡了。

夫差只好伤心地把爱女葬在了阊门外。

三年后,韩童回来问父母是否给小玉下了聘礼,这才知道小玉已经死了,所以到小玉的墓前大哭。这时小玉竟然从墓中走了出来,对韩童表达了自己不能嫁给韩童的遗憾和无奈。

说完,小玉就要返回墓中,韩童不舍得小玉走,小玉便问道:“我现在是鬼,你怕不怕?”韩童当然不怕便和小玉一起返回了墓中,两人饮宴三日,行夫妻之礼。韩童临走时,小玉送给他一颗明珠。

结果韩童跑到了夫差面前,把这事一五一十跟这位“准丈人”说了。夫差当然发怒了,以为韩童做了盗墓贼,没收了明珠,韩童跑回了小玉的墓上哭诉,小玉的鬼魂在晚上找到夫差,把这件事澄清,而当夫差见到女儿要拥抱她时,小玉早化作一团白烟不见了。

以上文字,没有谁怀疑它只是个故事吧?

我把这个并不属于历史的故事,讲给大家,是要告诉大家,吴越争霸这段历史笼罩着很多虚幻的情节,都是后人特意安排的,包括某些所谓的正史记载。

这就是历史,常常真假难辨,是非不清。

那么,吴越这段历史中,到底有没有,真实且优秀的女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觉得在这段历史中只有一位女性可以当此评价,对不起,这个女性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西施,而是越王勾践的夫人。

在整个吴越历史中,这位女性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而且她对越国的未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要了解这位女性,我们必须要把整个的吴越争霸过程简单的说一下。

吴国其实是在我前边说的吴王寿梦一朝才真正振兴起来,而振兴的原因是为了娶夏姬而背叛楚国的大夫巫臣的到来,巫臣给吴国带来了先进的武器,科学的士兵训练方法。最令人郁闷的是他让吴国人恨上了楚国人。

吴国从吴王寿梦开始,就像一只疯狗一样,死咬着楚国不放,致使楚庄王之后的几代君王寝食不安。

吴王寿梦最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季札,他很想在自己去世前立季札为太子,但是吴国好像向来都有谦让王位的传统,季札并不同意这样做。

寿梦只好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诸樊,吴国的规矩和其他国家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吴国的始祖太伯就是兄弟让位的典范,所以在吴国一直奉行的是兄终弟及,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诸樊去世后,他把王位传给了二弟余祭,余祭没过几年也死了,死后把王位又传给了三弟余眛,余眛本来想把自己的位置传给季札的,但是季札再次推辞,这次竟然推脱的干净,一下子跑掉了。这位仁兄离开了吴国而到鲁国去当了大夫,后来他又离开鲁国开始游历各国,先去周观礼乐,又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等名士成为了好朋友,在晋国他还拜访了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三大家族(后来三家分晋的主角),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好生自在。

但是殊不知季札的这个举动给吴国带来了一场血雨腥风,余眛见再也没有弟弟可以传位,就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

这时候,有一个人是不服气的,这个人就是吴国老大哥诸樊的儿子公子光,我叔父不肯受国,而这个国家曾经是我父亲的,为啥吴王僚你这个臭小子,却捡了这样的大便宜,所以,在公元前514年,公子光派刺客专诸,用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并且自立为王,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的时代里,伍子胥、孙武、伯嚭(pi,三声)这些名臣相继入吴,这三个人值得说一下,他们来到吴国的目的是不同,一个是为了报仇、一个是为了实现抱负,而另一个是为了高官厚禄。

不同的理想最终会造就不同的结果。

公元前537年,由于吴国的强势,使两个国家联合在了一起,这就是楚国和越国。越国后来曾多次协助楚国对吴国发起了破袭战。

公元前496年,春秋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即位,而就在这一年,吴王阖闾对越国发动了战争。

越王勾践派敢死之士一齐在吴军阵前自杀,这个举动吓得吴军目瞪口呆,见过玩命的,没见过这么玩命的。就在这一愣神的功夫,越军猛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受重伤,最后不治而死,临死前他把自己的儿子夫差叫到跟前说道:“不能忘记这个仇恨,要为我报仇啊。”

这本身就是一个混蛋逻辑,你自己去侵略别人,受伤而死,却还要儿子为自己报仇,可谓是不讲理之极。但是,有一点要说明,混蛋逻辑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从后来的情况看,如果夫差真的照老爹的意思做了,杀死了勾践,恐怕历史就要转变了。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即位,他再次发动了对越国的战争,这次越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越王勾践被夫差的军队包围在了会嵇山(今绍兴诸暨),这个时侯,绝望的勾践打算自杀,被范蠡拦住,谋士文种建议勾践“卑辞厚礼”向吴王夫差请降,勾践同意了。

文种听说伯嚭好色贪财且与伍子胥不和,所以带着八个装饰艳丽的美女和黄金玉器去贿赂伯嚭。

看到这,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我敢说,这场战争越国就没有赢的可能,都被包围了还能在营中找到八个美女,真不知道越王勾践是出来玩命的,还是出来游山玩水和美女享乐的,这样的战争如果赢了才怪。

不过好在勾践充分认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后来他还把这个爱好成功的教给了吴王夫差。

伯嚭得了好处,当然非常高兴了,所以建议夫差免勾践一死,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宽恕了勾践,这也使夫差和伍子胥的矛盾日趋紧张起来,最后伍子胥在伯嚭的谗言下被迫自杀,死之前伍子胥对夫差说:“请把我的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有一天看着越国从这里打进吴国来吧。”

而越国的勾践呢?他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勾践和夫人,还有两位大夫范蠡和文种到吴国当了一段时间的人质,

据《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一行四人坐船快要到吴国的时候,勾践夫人看着天上的乌鹊和河里的鱼虾,往来自由,心中悲痛,把着船沿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唱道:

“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号翩翩。集洲渚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任厥兮往还。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谴天?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彼飞鸟兮鸢乌,已回翔兮翕苏。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徊复翔兮游飏,去复返兮於乎!始事君兮去家,终我命兮君都。终来遇兮何幸,离我国兮去吴。妻衣褐兮为婢,夫去冕兮为奴。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於乎哀兮忘食。愿我身兮如鸟,身翱翔兮矫翼。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

这是《吴越春秋》上的原文,大致的意思是说,飞鸟鱼虾都可以自由自在,我和夫君却要到吴国去为奴为婢,我好想变成一只小鸟,赶快逃出这个牢笼,可是我们的前途渺茫,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我的故乡。这一切应该怨谁呢?

我们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一个女人对于自己丈夫的一种埋怨、对自由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尽快逃出囹圄的一种愿望,《吴越春秋》只是一本野史,但是当我看到勾践夫人的这首歌词的时候,我主观的认为,这是真的,因为它记录了一个女人一种非常现实可信的情感,情感是不可能被编造的。

勾践听到夫人的怨歌,心中也十分悲痛,但是却无可奈何,因为自己当下根本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人入吴后,勾践见夫差稽首称臣,把所有的面子上的事全部放在脑后,因为在勾践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活下去。

吴王夫差为了羞辱勾践让他为自己养马。

勾践带着夫人和两位大夫,开始了自己的新职业——马夫。

勾践夫人此时穿上了破衣烂衫,为马圈提水、除粪、洒扫。夫妇二人在吴国的三年里就这样,任劳任怨的干活,他们的脸上从来没有愤恨的表情。吴王夫差站在高台上看见勾践和他的夫人相敬有礼,也感到十分感动。所以在征求了伯嚭的意见后,赦免了越王勾践。

前些日子演了个电视剧叫《卧薪尝胆》,演勾践夫人的女演员太漂亮了,而且戏份也很多,所以我也忍不住看了几集。电视剧的情节是勾践夫人受到了吴王夫差的强暴,为了丈夫能够尽快的得到自由,她忍了下去,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勾践。

这个情节,我并不想讨论它的真实性与否,我只想说导演安插这个情节,实际是吃透了这段历史的。因为勾践夫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她肯为自己的丈夫默默的付出,她在下船前,还在为自己的命运而痛苦,而在来到了敌国后,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只字不提,从来没有再埋怨过,在这个女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坚强、隐忍和对越国未来的那种责任感。

宋代的赵文做了一首《勾践夫人歌》,基本上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

“君为王,我为后,结发相从期白首。君为奴,我为婢,人间反覆何容易。

为婢不离家,为奴去适吴。死生未可测,离别在斯须。君谓妾勿悲,忍耻乃良图。

自怜儿女情,能不啼乌乌。仰盾庭前树,一岁一荣枯。与君若有重荣日,匆匆未可弃褕翟。”

有这样的女人在,勾践才可能东山再起。

勾践回国后,做了三件事,第一,卧薪尝胆,这个稍懂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不讲了,第二,奖励生育,训练士兵(越十年生育,而十年教训),第三,给吴王夫差送美女,你夫差不是英雄吗?我看你怎么过这个美人关。

这时,一位女性正式走进了我们的眼帘,这就是春秋第一美女西施。

关于这个女人,我一直考虑要不要把她单独立传,因为关于她的故事实在很多。

但是后来,我放弃了这个想法,我个人的观点是,西施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但她只是在历史中的一个次要人物而已,因为她并没有改变这段历史的能力。

西施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说过,现在来做一点考证,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最权威的关于春秋史的文献中,比如《左传》、《国语》、《史记》中都并没有提到西施的名字,但是《国语.越语上》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这充分说明,勾践用美人迷惑吴国君臣的事是有的。

《孟子》、《墨子》、《淮南子》、《越绝书》、《吴越春秋》,都提到了西施的名字,这几本书基本上都说她本是苎萝山下浣纱女(或卖薪女)。勾践把她选入宫后,教她学习舞蹈礼乐,并交给她一个任务,迷惑吴王夫差,西施接受了任务来到了吴国。

西施长的太美了,所以她才能将夫差迷得神魂颠倒,那西施到底有多美呢?

后世的诗人骚客们,把西施的美丽传得神乎其神,唐代宋之问的《浣纱篇》说西施是:“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所以后来人们传说西施有“沉鱼”之容,鱼儿见了她的美貌都躲着不肯出来。

这个形容虽然说明了西施很美,但是我们的脑海中依旧没有出现西施的形象,有人会说,当时也没有个照片啥的,怎样才能知道西施有多漂亮呢?

《庄子.天运》中给出了比较客观的答案:“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西施美就美在她是一个病态的美人,和林黛玉有几分相似,不一样的是林黛玉是肺病,而西施很有可能有心脏病。

这种病态美,在当时很可能是一种时尚,《庄子.天运》中就记载了这么个故事,乡下有一个丑女叫东施,有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非常的美,惹得很多男人为她心疼,因此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的女人,在村里走来走去,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颦当皱眉讲,隐身的含义就是病态,所以林黛玉的小名就叫颦儿。

这个故事虽然是在讽刺东施不自量力,模仿差劲,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西施是一个楚楚可怜的美人,柔弱是她的特点,男人有时候很喜欢这样的女人,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女人的面前,男人的强大才会显现的淋漓尽致。

不管怎么说,夫差对这个病美人非常喜爱,很多民间故事中都记载了西施如何在吴国迷惑吴王之类的事,但我认为,这些故事说多了也没啥意思,所以请原谅我省略这些相关的情节。

下面重点说说西施的结局。

她的结局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沉湖,另一种是和范蠡一同隐居了。

后世的很多学者专家都愿意相信,西施和范蠡走到了一起,最后两人隐居了起来。这个记载主要出自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更是认为西施和范蠡原来就是老情人,范蠡自愿把爱人奉献给吴王,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又隐居起来。

我们很熟悉的几位大诗人更是对这种说法,推崇万分。

李白的《西施》:“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杜牧《杜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苏轼的《水龙吟》:“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我在前边的《桃花夫人》一章中,明确过我的态度,我对中国的诗人,向来是不满的,因为他们大多时候,为了自己的某些目的,常常非理性的理解一些事情。

就历史的真实性来讲,我更愿意相信,西施最后沉湖了,并不是我多么想看悲剧,是因为这个结果被记录在离西施时代较近的《墨子》一书中,《墨子.亲士》说:“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出生的年代比吴越故事稍晚而已,而且他又是鲁国人,离吴国和越国很近,耳闻吴越的故事可能比较多且比较真实,所以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后来的《吴越春秋》也采用了这种说法:“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明代杨慎(不知道此人的,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一回前面的那首《西江月》,那就是他写的)《太史升庵全集》也引用了这个说法。

至于沉湖这个结果,史家们又有三种猜测,第一种是越王勾践把西施投入湖中,第二种是西施自杀于湖中,第三种是吴国人为了报仇,拿西施撒气把她捆绑起来投入湖中。

这三种说法都是后人的猜测,并无特别的实据,有一些所谓的证据,也多是根据后人写的笔记小说或诗词之类的,所以我也并不好下结论,西施到底是怎样沉湖的。

反正大家知道西施死了,而且这个女人死的挺悲惨就行了。

历史其实真的是很残酷的,大部分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不同,他们都是悲剧的结局。

请相信我,西施也是一样。

西施其实只是一个献物,她并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越绝书》记载献给吴王不光是西施一个女人,还有一个女人叫郑旦,为啥郑旦没有什么故事,西施却这么的有名呢?其实,这就和我们今天去选超女一样,就是个炒作。西施只是一个被历史选中的“幸运儿”而已。

她不仅满足了当时的历史需要,更满足了后世历代史学家,当然后世的文人骚客们也凭此过了诗瘾,仅此而已。

既然,吴国的灭亡和西施没有特别大的关系,那么吴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吴王夫差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真正实力。

把楚国打得奄奄一息,并不是吴国有多么的强大,只是吴国一时名将汇集,吴国军队在这个时间段内战斗力较强而已。而真正比起家底来,吴国只能算是个暴发户。

可是此时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此期间一共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想用白公胜控制楚国,没有成功

公元前481年,楚国内部又发生了一次宫廷政变。

楚昭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惠王即位,此时楚平王的孙子,太子建(就是受到魏无忌陷害的那位)的儿子白公胜就在吴国和伍子胥同朝为臣。

楚惠王即位后不久,白公胜回到了楚国,他积极的准备,并发动了叛乱,多亏楚惠王的随从屈固把惠王背到了昭王夫人的宫殿中,楚惠王这才躲过一劫。

白公以为控制了局势,自己便登位做起了楚王,但一个多月后,叶公和楚惠王里应外合杀了白公胜。

这件事情,我怀疑是吴王夫差故意指使白公胜这么做的,如果白公胜登位,自己与白公胜交情不浅,以后吴楚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改善。

当然,如果白公胜失败被杀那更好,因为夫差还有另一个罪恶的目的。

白公胜美丽的妻子并没有跟白公胜一起回到楚国,而是留在了吴国。《烈女传.楚白贞姬》一章明确记录了这个故事,说吴王在白公胜死后,就想以重金为利诱并霸占白公胜的妻子贞姬,被贞姬言辞拒绝。

这充分说明,吴王夫差在这件事情上没安好心,白公胜回国很可能是他有意安排的。

白公胜的叛乱失败,预示着吴楚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这是夫差的第一个错误。

第二,发动了与齐国的战争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得知齐景公去世,想要钻个空子,便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可是有件事夫差并不明白,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王夫差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也极大地消耗了吴国自己的实力。

夫差到死都不会明白,自己发动的这场战争就是自己失败的开始。

第三,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之盟,称霸失败,越国偷袭得手

打败了齐国、楚国的吴王夫差更加不可一世,他做了一个梦,白天做的,梦见自己成为了中原霸主。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不听太子友的建议,北上黄池赴会,结果在这次会盟中,晋定公手下大将赵殃发了火,要给吴王点颜色看看,便命令晋国军队的军队向吴军开来。

吴王夫差看到了强大的晋国军队,才知道其实自己还差的远呢!所以,他把霸主之位主动让给了晋定公。

而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个面子上的问题,因为于此同时,越国趁机偷袭了吴国,这次战争吴国大败,太子友战死。

此时,为了顾及颜面,夫差竟然封锁了这个消息,还杀了知道这件事情的七个官吏。

此后,吴国一蹶不振,等待他们最后命运的时刻快要来了。

但凡,一个国家灭亡,有一个条件我觉得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灾荒。

公元前478年,吴国出现了大范围的灾荒,越国趁机出动了部队开始进行了对吴国的复仇战,吴国军队在长期的征战中早已把锐气消耗殆尽,所以军队一触即溃。

公元前473年冬,越军再次发动强攻,吴国都城姑苏城失陷,夫差跑到了姑苏山上,看大势已去的夫差向勾践请降,勾践开始也动了恻隐之心,不管怎么说夫差当年确实放了自己,范蠡此时走了出来,说道:“上次老天把机会给了吴国,吴国没有把握,现在老天把机会给了我们,我们怎么能违背天意呢?” 意思是说,如果您动了恻隐之心,那么您的下场将会和夫差一样。

勾践最终还是不忍心,告诉使者,说:“我要把吴王安置在甬东之地(舟山群岛),供他衣食,让他在那安享晚年吧。”

吴王夫差远没有越王勾践那种可以卧薪尝胆的气魄和忍耐力,他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句话,“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说完拔剑自刎。

吴越战争就此划上了句号,越国胜利,吴国灭亡。

越国之后没啥大的作为,可以说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它再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306年了,这一年它被楚国所灭。

我写今天这些故事,不仅把这两个国家的女性故事展现给了大家,还把吴越争霸的主线也写出来给大家参考。

我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历史永远是笼罩在迷雾之中的,虚虚实实,需要我们用心去分辨,善善恶恶,需要我们用心去辨别,男男女女,需要我们用心去琢磨。

春秋进入了尾声,很多国家的内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比如说齐国,齐国姜氏政权被田氏所代替,齐国换了董事长,国号却没有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齐国姜氏政权的最后的日子里,又有哪些女性故事值得我们关注呢?

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