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印記

§普照寺與思義亭

字體:16+-

寺在海拔一千五百八十一米的高登山上。山頂北麵被造化之斧陡陡地削出一段懸崖,掛在青天之下。有山鷹從懸崖後升起,在天空間孤傲地盤旋,上升到一個讓山間萬物仰視的高度後,便迎風鼓翼,竟然凝立不動,仿佛王者端坐於雲端的寶座。數分鍾後,它又滑出一道漂亮的弧線,飛到更遠的地方,去繼續對領土的巡視。百年來,有多少隻鷹在這偏遠的大山中翱翔,展示它的雄姿,然後無可抗拒地老去,消融於靜默的泥土。唯有崖頂的普照寺長駐,如同孤寂執拗的老僧,守在紅塵的邊緣,目睹世間滄桑,卻始終不動聲色。

風出奇猛烈,似乎隨時要把擅入寺門的人憑空攫去。據同行的本地文友介紹,崖頂的風最大的時候可達八級。時節尚是盛夏,立於崖上,我已感受到一種高處不勝寒之意。普照寺若非純用青石築就,站在如此無所遮擋的高處,隻怕早就被八麵襲來的風雨壓垮。跟隨著荒草走上台階,門口的一株緋紅龍蝦花倒讓我感到些許溫潤之意。但因其溫潤,反而加深了寺廟整體的荒涼冷寂之感。寺中僧人在數十年前早已散去,幾尊形容古拙的菩薩尚守在幽暗深處,默默地注視著塵世的動靜。一隻鐵香爐蹲在蒙塵的案上,數根燃燒了半截的條香從爐中探出頭來,顯示著還有虔誠的信徒來此叩拜。按文友的說法,此地是五龍會聚之所,風水極佳。或許正是風水說的感召,信徒們才會不辭辛勞,把數千噸石頭運到這絕頂,在天地間砌下一道奇跡。

清嘉慶二十二年,瑤民陽通鑒等倡議以石建寺,募捐於武岡、綏寧、黔陽、會同等地,很快酬得巨款。此後五年間,數百民眾先是把四、五華裏長的山野小徑改造成石板梯級,然後再把一塊塊的料石扛上山頭。料石長者三米有餘,短者亦有一米有餘,乃是從山體上一塊一塊鏨下,以至於把附近的幾個山頭全部打平。正殿、後殿、副殿、偏殿、廂房、夥房,就是這樣一塊一塊壘了起來,一間一間立了起來。整個建築麵積達七百六十平方米,就連瓦片也是用石頭鏨就。眼前堅實厚重的石壁石柱,仿佛是從曆史深處浮現,泛著青色幽光,讓人不由得慨歎一種信仰的偉大。今人常常難以想象古人的虔誠和苦行,以至於懷疑那些遙遠時代的偉大奇跡是否乃人類所建造。當然是人類。不過對信仰的忠誠在彼人類和此人類之間劃下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過分聰明的現代人,早已喪失了根植於信仰的力量,以至於整天心緒浮躁麵容不寧,製造出許許多多速朽的事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