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中的拷問

§東北文化中的俄羅斯情結

字體:16+-

現在我們所麵對的這座城市,原名阿勒錦,清代稱哈拉賓,至今僅有一百多年曆史。而它的城市建築、商業和貿易的興盛,卻與一個多世紀之前直至20世紀上半葉,大量俄籍猶太人、波蘭人與白俄貴族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聯。1896年,俄國獲取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許可,哈爾濱逐漸成為東清鐵路的中心。20世紀初,俄、英、日和捷克等國,在哈爾濱設立了總領事館,德、法、意等國設立了領事館,使得哈爾濱在後來的50年間,迅速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由於多國移民的聚集,帶來了文化的多樣性。然而,在歐洲、俄羅斯與韓日等多種文明,與東北本土文化(黑龍江省本地的少數民族、關內的移民以及明清被貶斥流放的關內知識分子所共同創建的邊地文化)的混合、交融與碰撞中;在一個世紀以後所收獲的如此紛繁、雜糅、豐富的東北文化結晶與果實中,俄羅斯文化始終從中呈現出一條清晰而鮮明的脈絡。為中國這個古老的母體,移植並輸入了斯拉夫民族強壯的新鮮血液。俄羅斯文化對東北地區,其中主要是哈爾濱這個城市,從城市街道、建築風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裝飾、家具餐具、餐飲習慣一直到藝術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麵,都產生了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也許可以認為,哈爾濱是一個有著鮮明異國血統的文化混血兒。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清楚地辨認歲月與時間,在這座城市的許多角落所留下的俄羅斯文明烙刻的印痕。

90年代初蘇聯解體以後,中俄邊貿進一步發展。在21世紀全球化的背景下,中俄曆史上文化交流進入了最為頻繁、熱烈、廣泛的時期。在哈爾濱與東北其他許多城市街頭,隨處可見的俄國商人,為我國帶來了大量商機,帶來了對於信息時代高科技文明的渴望,也帶來了俄國商人的誠信與粗放。近年來的中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借助商貿之舟,例如服裝、電器、音像製品,並以中國對俄國輸出的形式得以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