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中的拷問

§可能——讀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莽叢中》

字體:16+-

圖書市場上,如今充斥著描寫言情與凶殺的通俗讀物。

然而,言情與凶殺,同文學永恒的主題——愛與死,卻是兩種全然不同的概念。

言情與凶殺是故事,故事被迫安插了人作為媒介,人淹沒在情節之中,與故事的終結一同消亡。而愛與死,卻是人本身;即使沒有情節,愛與死依然發生著;於是小說中的愛與死,隻是人的靈肉存在的一種方式,當小說結束時,人依然“活”著,繼續著愛或繼續著死。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幾篇,均選材於各種與犯罪有關的案例。但那些殘酷或是溫柔的犯罪,卻浸潤了人生的苦痛,揭示著人性中為人不屑或是為人忽視的奧秘,令人震撼,顫之失魂痛之入骨。極精短的篇章,卻是以一當十。

於是當編者問起“你最喜歡的短篇小說”時,我希望選擇一篇不會與人重複的小說,一下子想起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莽叢中》。

《莽叢中》收在芥川龍之介那個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羅生門》中。這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的短篇集,由樓適夷老先生在“**”中斷斷續續翻譯而成,1980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後被多次印刷。

《羅生門》一文,魯迅先生曾在上世紀20年代首譯,樓老又在70年代複譯,可見其經久不衰的魅力。

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有“鬼才”之稱的芥川龍之介,以樓老在後記中的介紹,是一位“才華橫溢,學力豐厚,思想深刻,氣品高邁,文字清麗,在藝術琢磨上頗有功力的作家”。他在極短促的創作生涯中,為日本文學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短篇小說遺產。1916年,芥川龍之介發表了短篇小說《鼻子》後,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曾對他說:“你再寫十篇這樣的作品,則不但在日本,即使在世界文壇上,也將成為一位有特色的作家了。”然而,1927年,芥川龍之介以35歲盛年,在家服用了大量安眠藥,離開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