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是一个艺术家的最高境界。
何以为“德”?德有“公私”之分,孝悌、仁爱、守信、谦虚、忍让、宽恕、耿直、诚实、慷慨、负责等属于“公德”;坚毅、乐天、知足、勤学、从善、慎独、勇敢、细致、勤俭等属于“私德”。如果详细说起来实非不易,这里,我仅把德缩在一个艺术家气节和情操上。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有气节和情操。清代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说:“凡吾画兰画竹,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氏画兰竹,不媚权贵,来慰劳人,其品德就有了兰之幽香、竹之高洁。东晋画家顾恺之耗工一月,绘成壁画《维摩诘像》,展览募捐,短短的几天,便集钱百万,悉数捐给瓦棺寺以“普渡众生”。顾氏所为,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无私奉献,是一美德的体现。清代画家恽南田一生清贫,遇知己求画,精心绘制,而为富不仁者虽出高价却不肯动笔。青帮头子杜月笙出重金请现代书法家白蕉先生为其母写寿文而遭严辞拒绝,但对朋友、对学生求字则爽快答应,分文不取。恽氏和白氏所为则体现出一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人演出,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
傅山曾有一句诗:“作字先作(做)人,人奇字自古。”苏东坡也说过“字以人贵”。写字如此,其它艺术亦然。如果一个人不讲道德情操,纵然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也难以得到应有的荣光。宋徽宗虽也是一代书画名家,他的“瘦金体”柔中见刚,潇洒飞逸。但生活奢靡,为政昏庸,是货真价实的亡国之君,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徽宗的丞相蔡京书法“豪健沉着”,独树一帜,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齐名。可因其为奸相,世人只好用另一“蔡”(蔡襄)取而代之。周作人其文名之盛并不在其兄周树人之下,但周作人不知做人,而成为汉奸。周树人却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楷模,成为民族之魂。这,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感慨万千!
德艺双馨,道德为先。所以,古人总在说学艺要先做人。换一种说法便是,艺术事小,做人事大。我们学习艺术不仅要学艺,更要修德,通过艺术而陶冶性情。做人才是根本。至于能否成“家”,则是次要的问题。如若为捞名趋利、卖艺求荣而丢失人格国格,纵然艺名再高,恐怕不会流芳百世,只能是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