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宴

§第七十六節 錘煉經典

字體:16+-

一個民族的文化史是由經典寫成的,一個民族的精神厚度也是由經典來承載的。經典是一個民族的肌骨,沒有經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中國曆史上的三墳五典、四書五經是經典,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是經典。這些經典成為那個時代文化高度、思想深度的標誌,它凝聚了當時的先進文化精神,體現了曆史的進步要求。

經典不在數量而在質量,不在厚度而在深度。馬克思煌煌巨著《資本論》是經典,簿簿一本《共產黨宣言》同樣是經典。乾隆皇帝有一萬首詩,無一經典;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蓋過全唐。孔子的《論語》,不過一本簿簿的小冊子,卻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經典;老子的《道德經》,隻有區區5000字,連小冊子也算不上,卻洋洋灑灑博大精深。托馬斯·潘恩出版於美國建國當年(1776)的《常識》一書,隻有50頁,但它卻成為改變美國命運的一部書,因為它比任何一種別的出版物都更能說服當時的公眾輿論,支持北美殖民地從英國獨立出來。茨威格的《異端的權利》是一本簿簿的小書,但它的分量比汗牛充棟的一部百科全書還重,因為它表現了一個思想家與愚昧鬥爭的智慧和勇氣。

經典決不是輕易得到的,正如一位外國作家說:“請原諒我寫得太長,因為我實在沒時間寫短”。他深有體會地告訴我們,文章寫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需要千錘百煉。

因此,可以說任何一部經典之作,無一不是反複錘煉的結果。“吟安一個字,撚斷數根須”是錘煉,“語不驚人死不休”是錘煉,海明威寫《戰地春夢》僅第一章就修改了五十餘次。他認為第一稿總是不值得人讀的。王爾德比海明威還下功夫,他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隻校對了他自己的一首詩,刪去了一個標點符號。他們都在著力打造藝術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