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31

字体:16+-

一个月之后,卞永兰到达她离开大陆之前的最后一站——广州。

一到广州,卞永兰就住进了白天鹅大酒店。到房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拨通了高秉洁的电话。

一听到对方那熟悉的乡音,卞永兰心中的疑虑顿时就被打消了一半。

高秉洁和卞永兰约定半个小时后在大酒店见面。放下电话,卞永兰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一楼的大厅里等候。

十多分钟后,一辆红旗轿车停靠在酒店的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个六十多岁的女性。只看了一眼,学医出身的卞永兰就认定了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高秉涵一奶同胞的亲生姐姐。

太像了!眼前的这个人和高秉涵简直是太像了!

但是,为了稳妥起见,回到房间,卞永兰还是把高秉涵准备的那八个问题一一向高秉洁提出来。

一问一答,准确无误。没有思考,没有迟疑。一切都是生命记忆中的信手拈来。

当回答到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两个人都笑起来。

高秉洁说:“我这个弟弟,真不愧是做律师的,他很会取证啊!”

高秉洁把卞永兰接到了位于使馆区的家里,两个人又整整聊了一个下午。高秉洁把这些年来家中亲人的一切情况都告诉给卞永兰,而卞永兰也把她所知道的高秉涵的一切情况都说给高秉洁。

知道高秉涵离家后的那些曲折和艰辛,高秉洁唏嘘不已。而卞永兰了解到高秉洁姐妹当初参加共产党时的传奇经历,也充满了惊奇和感叹。

卞永兰在广州停留了两天,等到离开的时候,她已经对高家的事情了如指掌。

临走,高秉洁夫妇去机场送卞永兰。看到卞永兰从酒店房间的壁柜里搬出那么多的大包小包,高秉洁感到非常不解。卞永兰告诉她,那都是同乡们让她带的家乡特产,顿时就被深深感动了。

高秉洁也托卞永兰给高秉涵捎去了两样东西。一件母亲枕头底下的小棉袄和一本父亲以前放在床头上的线装书《论语》。

高秉涵亲自到机场去接卞永兰。

见到高秉涵,卞永兰的第一句话就是:“看到你大姐的头一眼,就知道她和你是从一个窑里烧出来的,你们长得太像了!”

听了这话,高秉涵心里如同吃了蜜一般。回酒店的路上,他迫不及待地向卞永兰打听她去拜访大姐的经过。

大姐竟然真的是个老共产党员。厅级干部,有小车坐,有洋房住。虽然张县长早就这样预言过,但听亲眼目睹的卞永兰亲口说出来,高秉涵还是感到万分惊奇和震惊。

高秉涵心目中几十年前的死神,竟然复活成共产党的高官!这一切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他想起了一句话:岁月弄人,人生如梦!

在高秉涵的心目中,大姐的人生经历是传奇而神秘的。

同样让他感到惊奇的还有三姐和姨妈,卞永兰说她俩也都是抗战时期的老共产党员,都是从延安出来的。

一切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一切又都是真实的。

这还是高秉涵第一次在内心里把自己与共产党联系在一起。家族中竟然有三位亲人都是共产党的老党员,这个新情况不得不让他对共产党做出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原有的理念瞬间混乱起来,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此时此刻,高秉涵心中萌发出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想尽快的和大陆的亲人们见上一面。

到了酒店,卞永兰从包里翻出了大姐给高秉涵捎来的那两样东西。一看到这两样东西,高秉涵思绪万千。破旧的小棉袄让他想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逃亡岁月。而那本放在父亲枕边的《论语》,就更是让他感慨万千。书面早已发黄,书页也被岁月侵蚀的失去了韧性。但轻轻翻动书页,簌簌的响声中会散发出老家屋子里的气息。高秉涵贪婪地呼吸着。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很久之前的老家。

卞永兰从大陆来台的第二天,同乡见面会再次举行。

高秉涵连夜负责下通知,几乎所有能联系上的同乡他都通知到了。

见面会还是设在同乡在万大路开办的幼稚园里,整个大教室里都挤满了人。

有一些人是高秉涵认识的。比如张县长夫妇、刘泽民夫妇,以及刘师长、荣团长、李排长等。他跑上前去招呼他们,给几个老人找座位。管玉成和朱大杰也来了。他们两个一个是官职在身,一个是忙于生计,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来参加同乡会。

更多的同乡是高秉涵不认识的。但只要对方一开口,就知道是同乡。只要是同乡,距离似乎一下子就被拉近了。

见屋子里坐满了人,卞永兰就被大家簇拥到台上讲乡情。听完乡情报告,大家又开始传看卞永兰在菏泽城里拍的照片。大家三个一伙,五个一堆的在照片上寻找着菏泽老城的影子。

老家变了,变得让大家都认不出了!

大家唏嘘不已,感慨不断。

看完照片,又开始分发家乡的特产。每户烧饼一个、耿饼三只、山楂和红枣各五粒。终于见到了正宗的家乡特产,但没有一个人舍得把这些东西吃下去。大家都拿在手上,放在鼻子跟前不停地闻着。

闻着闻着,每个人的脑海里就映现出不同的家乡记忆来。闻着闻着,思乡的泪水就湿了眼睛。闻着闻着,家乡的亲人就浮现在了自己的眼前。

最后分发的是家乡的泥土。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乡土是最珍贵的东西。乡土代表着真正的故乡和家园,是根,是源!是永远也无法割舍的情之基奠!

乡土不同于红枣烧饼,不好分发,于是大家就委托做律师的高秉涵担任这一重要任务。

为了公允起见,高秉涵找来一个汤勺,每户一汤勺。

分得泥土的同乡都小心地用纸张把泥土包裹起来,揣进怀中。

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拿到泥土后,还没来得及包裹好,刚出门就被刮来的一阵风给刮跑了。老先生一下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故乡泥土的散失终于引发了老先生的思乡之情。他一边捡拾着地上的泥土,一边嚎啕大哭。

最后,高秉涵征得了同乡们的同意,又匀给老先生一勺泥土,才算是把痛哭的老先生劝住了。

回到家中,高秉涵把分得的烧饼、耿饼、山楂、红枣等食品都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品尝。石慧丽和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谁也不肯伸手去拿。

他们知道,在高秉涵心目中,这些东西是故乡的象征,早已经超出了它们原有的食用价值。

他们不忍心把这些东西吃掉。

高秉涵把一勺泥土分成两份。半勺用塑料袋包好放进了地下室的保险柜,另外半勺用茶水冲了,品尝着慢慢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