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10

字體:16+-

高秉涵的思想轉折點發生在他第一次率團返鄉之後。說是思想轉折點似乎是有些太宏大了。說白了,就是想為家鄉做點實事。家鄉還不富有,他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家鄉的建設添一塊磚加一塊瓦。

這一想法的產生是因為他被家鄉人民對台胞的熱情厚愛感動了。

1989年4月,高秉涵帶領38人的探親團踏上了返鄉的路程。雖然這已經是高秉涵第三次回大陸探親,可他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緊張。38人的探親團除了他和張縣長的三個兒子稍稍年輕一些,其餘人年齡都在70上下,團裏的高血壓和糖尿病就有十多個。

張縣長的三個兒子一起跟團回來,是為了護送父母的骨灰回鄉。

去年秋天,高秉涵從大陸回到台北的當天就聽到張縣長去世的消息。張縣長去世後,他兒子在他枕邊發現了一封沒有寫完的信。信是寫給菏澤縣政府的,詢問像他這樣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去探親。

又晚了一步,張縣長帶著遺憾走了。

高秉涵忽然想起一件事。那是1951年的春天,張縣長帶著他第一次去建國中學的路上,看到路邊盛開著的梅花,張縣長停下來說,“我們菏澤的牡丹比這梅花可要大多了。”

想起張縣長當時的神情,高秉涵頓生傷感。張縣長再也無法看到菏澤的牡丹了。葬禮上,張縣長的大兒子找到高秉涵,說是父親去世前一再交代,生是菏澤人,死為菏澤鬼,委托高秉涵一定要把父母的骨灰帶回老家去。高秉涵答應了。張縣長和李老師都是他的恩人,讓兩位恩人葉落歸根、魂歸故裏是他的責任。

但張縣長的小兒子卻不同意,他說:“把爸爸媽媽送回大陸,以後每年清明節我們去哪裏祭拜他們?”

老二也說:“要是把父母的骨灰送回大陸,每年回去掃墓不方便,還是等以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