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10

字体:16+-

高秉涵的思想转折点发生在他第一次率团返乡之后。说是思想转折点似乎是有些太宏大了。说白了,就是想为家乡做点实事。家乡还不富有,他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的建设添一块砖加一块瓦。

这一想法的产生是因为他被家乡人民对台胞的热情厚爱感动了。

1989年4月,高秉涵带领38人的探亲团踏上了返乡的路程。虽然这已经是高秉涵第三次回大陆探亲,可他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紧张。38人的探亲团除了他和张县长的三个儿子稍稍年轻一些,其余人年龄都在70上下,团里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就有十多个。

张县长的三个儿子一起跟团回来,是为了护送父母的骨灰回乡。

去年秋天,高秉涵从大陆回到台北的当天就听到张县长去世的消息。张县长去世后,他儿子在他枕边发现了一封没有写完的信。信是写给菏泽县政府的,询问像他这样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去探亲。

又晚了一步,张县长带着遗憾走了。

高秉涵忽然想起一件事。那是1951年的春天,张县长带着他第一次去建国中学的路上,看到路边盛开着的梅花,张县长停下来说,“我们菏泽的牡丹比这梅花可要大多了。”

想起张县长当时的神情,高秉涵顿生伤感。张县长再也无法看到菏泽的牡丹了。葬礼上,张县长的大儿子找到高秉涵,说是父亲去世前一再交代,生是菏泽人,死为菏泽鬼,委托高秉涵一定要把父母的骨灰带回老家去。高秉涵答应了。张县长和李老师都是他的恩人,让两位恩人叶落归根、魂归故里是他的责任。

但张县长的小儿子却不同意,他说:“把爸爸妈妈送回大陆,以后每年清明节我们去哪里祭拜他们?”

老二也说:“要是把父母的骨灰送回大陆,每年回去扫墓不方便,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老大脱口说:“父母生前做梦都想回老家,要不就把两位老人家的骨灰一边存放一半。”

菏泽是老家、是根。台湾是生活的地方,子孙后代都在这里繁衍,两边都难以割舍。高秉涵觉得一边存放一半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好方法。

于是,就有了张县长三个儿子的此次之行。

出行之前,83岁的刘泽民被儿子刘晋京用轮椅推着来到机场。看见拿着大包小包的同乡,刘泽民就笑着说:“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刘晋京告诉高秉涵,说是父亲已经有些痴呆。但父亲听说同乡会要组织回家,就一直不停的念叨着也要回家。父亲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出远门,所以他只好带着父亲到机场转一圈。好在,父亲的思维已经混沌,到了机场就以为自己也要回老家了。

刘晋京推着父亲在候机室里转了几圈,之后就把父亲推回去了。高秉涵把父子俩送出候机大厅的时候,听见刘泽民坐在轮椅中快乐地笑着说:“秉涵,快到家了,咱们去村头去看看那棵歪脖子树还在不在?”

看着刘晋京正在外面把笑嘻嘻的父亲往汽车上搬,高秉涵心中的苍凉难以言说。

在香港倒机要等8个小时,看着同乡既疲惫又兴奋的神情,高秉涵忍不住有些隐隐的担忧。三十多个人的吃住行不是一件小事,大家又都上了年纪,万一有个什么闪失他无法向其家人交代。

其实,来之前高秉涵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一系列的手续自不必说,光是和老家的联系就有无数次。老家那边的联系人高秉涵认准了沙德庭。他委托沙德庭把事情汇报给县里的贾书记,又委托沙德庭帮着预订宾馆、订餐、接机送机等事宜。

沙德庭在电话那端一一应答着,说是一切都没有问题,他会尽心去办理。

尽管这样,高秉涵心里还是没有底。

飞机在济南降落后,高秉涵一手搀扶着一个老人,一手举着“山东菏泽旅台同乡会探亲团”字样的团旗招呼大家走下飞机。

临近出关处,高秉涵老远就看到了沙德庭在向他招手。和沙德庭一起来接机的有七八个人。沙德庭介绍说他们分别是菏泽地区统战部的领导和菏泽县对台办的同志。他们一齐涌上来帮着各位同乡拿一些大件行李。

沙德庭告诉高秉涵,说是县里派来的专车早已等在外面,只等各位同乡上了车就可以启程回乡。

回乡的第二天上午,菏泽县主要领导在同乡们下榻的天香村宾馆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贾书记致欢迎词,热烈欢迎旅台同乡回到故乡。县长杨永昌先生向各位同乡介绍了家乡新貌。

在之后十余天的探亲时间里,高秉涵一行受到了家乡亲人的热情接待。他们应邀先后参加了菏泽地区第二届海外联谊会,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还参观了高秉涵的母校原菏泽简易师范——现在的菏泽一中。每到一处,都场面热烈。考虑到同乡们年事已高,县里还给探亲团派了保健医生。

参观一中的时候,正赶上下雨。一进校门,就看见上百名学生正站在雨中等着迎接旅台同乡。见此情景,同乡们迈着老迈的步子,心疼的上前把淋成落汤鸡般的学生们揽在怀里。

见此情景,张县长的三个儿子也被深深的感动了。

返台的前一天,在同乡们的一致提议下,高秉涵向家乡有关人士发出隆重邀请,为感谢家乡亲人的热情接待举办一次答谢晚会。

答谢晚会上,面对旅台同乡感谢的话语,贾书记谦逊地说:“旅台同胞远离家乡几十年,无论从什么角度讲,家乡人都应该盛情款待,家乡的经济还不发达,在接待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乡亲多多体谅!”

说到同乡会每年定期组织同乡返乡探亲一事,贾书记当场表态:“今后凡我旅台乡亲返乡探亲,不论是集体来还是个人单独来,家乡方面都免费接送到机场。”

话音刚落,同乡们的鼓掌就响了起来。

感动之余,高秉涵心头又有一种深深的不安。自己离开家乡几十年,不仅没有为家乡做出过一点贡献,如今倒是又给家乡添麻烦。

正在高秉涵暗自内疚之时,一个同乡提议以同乡会的名义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捐款。这个提议刚一出口,就获得了所有同乡的一致拥护。大家决定捐款100万台币。

高秉涵脑子里忽然一个闪念:要是能够在家乡设立一个同乡会办事机构,与家乡保持密切联络。既可以吸引一些有能力的同乡为家乡投资,又可以方便同乡回来探亲,岂不是两全其美?

高秉涵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刚说出来,立即就获得了同乡们的一致赞同。同乡们认为,这个提议符合海峡两岸菏泽人的共同心愿,对于增进了解扩大交流,加深乡情和亲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当高秉涵和同乡们把这个想法说给贾书记之后,贾书记马上就表示同意。

把这个办事机构设在哪里?一时成为晚宴上的一个焦点问题。各位同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设在县委统战部,有的提议设在对台工作办公室,还有的提出设在县政府的侨务办公室或祖国统一联谊会。

听着这些陌生的名称,高秉涵心里犯起了嘀咕。“统战”二字政治气氛太浓,“对台办”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祖国统一联谊会又让人觉得指向性太强。

见高秉涵迟迟不表态,贾书记似是看出了他的心思,就问:“高会长,你看这个办事处设在哪里合适?”

高秉涵说:“我看设在政协的文史委比较合适,文史委是搞地方历史资料研究的,文化氛围浓,政治色彩谈,同乡们容易接受。”

一边的同乡也纷纷表示赞同。

贾书记说:“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如果高会长和同乡诸位觉得设在文史委合适,那我们就设在文史委。”

县政协主席付炳尧带头向诸位同乡举杯祝贺,晚宴进入到**。

看着眼前的热烈场面,高秉涵发誓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事,否则就太对不起家乡人民对台胞一片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