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棵饅頭柳

“金絲樓”

字體:16+-

我靠在躺椅上閉眼養神,耳朵裏灌進來些浣蓉、健豪小兩口唧唧噥噥的議論聲,他們似乎在說些什麽關於金絲猴的事兒,那金絲猴可是野生動物裏的珍稀品種,理應人人懂得保護……我嗽了一聲,他們以為是我嫌吵,止住議論,輕手輕腳出了屋。

晚上跟老伴對坐吃她拌的涼麵,有一搭沒一搭地說些閑話,她突然問我:“當年有‘牛吼一聲坐中堂’的老話,那‘牛’是誰呀?”我說:“嗨,那是什麽發了黴的老話了!那人不姓牛,是個滿人,好像叫瑞麟,因為當過太常寺讚禮郎,嗓門特別大,所以得了個‘牛吼’的綽號……那是咱們爺爺一輩的人了,要不是後來咱們住進那條胡同,隔壁傳說是他家的老宅,有鄰居跟咱們提起過,誰還記得什麽‘牛吼’‘羊叫’的!”老伴說:“我倒是記得,那宅院雖說改成了雜居的機關宿舍,可老格局還似模似樣的,盡後頭,有座挺氣派的罩樓……”我說:“咱們多少年沒去過啦?怕是早拆光啦!”老伴就說:“呀,浣蓉、健豪他們白跑一趟啦!”我說:“他們跑那兒幹什麽去?人家現在關心的是金絲猴!”老伴就笑,笑得我害怕——可別把麵條嗆到氣管裏去!

過了兩天,浣蓉、健豪興衝衝地跑來,進屋就讓我看他們拍的一厚摞照片。敢情他們研究胡同文化,就建築而言,不僅是研究大小四合院的平房廊榭,還辟了一個專題,單研究胡同裏的樓房。浣蓉把他們拍的照片一張張遞給我看,講解說:“我們感興趣的樓房,是胡同裏至少在六十年前建成的,基本上沒有鋼筋混凝土的事兒,磚木結構的舊樓。居然還有不少那樣的樓,沒太走形,讓我們給拍了下來。您瞧,這是當年最體麵的四合院的後罩樓,因為樓後是別人的宅子了,所以後牆連個透氣的小窗戶都沒有,進深狹窄,如今的住戶把廊子包起來,也擴大不了多少麵積;據說當年那是用來當倉庫的……再瞧這個,這家當年闊氣,這兩層小樓大概是小姐的繡樓,兩麵有窗,窗外花木蘢蔥,而且樓外有螺旋式石梯通往二樓,那石梯還用太湖石遮蔽起來,據說當年石頭上攀滿了薔薇、蔦蘿……這些樓都隻有兩層,樓齡有一百來年了吧。您瞧這幾個樓就很不一樣了,雖說建築材料還是磚木為主,造型上,則可稱為中西合璧——這樣的石片瓦坡頂,還有這樣的拱形廊柱,透出了西洋味兒;可是這樣的鬥拱,還有這裝飾部件上的吉祥圖案,可又是十足中國味兒的……這樣的樓三層居多,四層的我們隻發現了一例……這幾個是失敗的例子,據說是日本侵華時期漢奸蓋的,死板得像鞋盒子……舅公,我們打算把這些照片無償地提供給有關部門的人士,也許,這對把保護胡同風貌與改造胡同民居使其適當地往高層發展協調起來,有參考價值呢!”我說:“還以為你們去找金絲猴了呢!”健豪聽了搶著說:“是呀,舅婆說的那個,當年‘牛吼’家的,用金絲檀木做柱子,供他們祖上牌位的‘金絲樓’,我們找得好苦!哪兒還有影兒呀!如今那兒全拆平了,說要開發成‘歐陸風情’的什麽‘花園’哩!”您說,這消息是讓人驚喜還是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