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被杀了一万次

第一百零五章   考虑不周

字体:16+-

秦川有些意动,虽然贾诩此时名声不显,后世却被赞誉为三国最顶级的一批谋士。

不过仔细思考之后,秦川还是拒绝了贾诩的提议。

“文和,你的建议确有道理。

不过此战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汉室能否复兴的关键,不容半点失误,因此我们不能冒险。

当然,你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决定放弃陈仓官道的修建,改为从子午谷建造道路,连通汉中。”

“就算子午谷一线比陈仓道艰难数倍,但一旦子午谷官道建成,起码能奠定数百年的稳定格局。

关中将不再为粮食发愁,更不会再出现汉中倚仗地利割据之事,此时多付出些代价是十分值得的。”

秦川道。

“太傅胸有大计,属下确实有些考虑不周。”贾诩点头道。

贾诩何等聪明,听到秦川的计划,就明白了自己的想法,跟秦川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秦川是从数十年数百年的大势出发,而自己还仅仅在考虑一时一地的胜败。

难怪秦川年纪轻轻就能手握大权。

贾诩不禁暗自佩服。

秦川对于董千秋,也感到十分抱歉。

“阿白,我可能在你临产时无法赶回长安。不过我已命何双辰率五名卫生员日夜守护,也让董璜不可怠慢,随时准备联络太医。还望你安心养胎,不要多想。”

出征前夜,秦川对董千秋道。

董千秋点了点头,又摆了摆手,示意秦川不必担心。

她虽然不理解秦川的真正想法,但在她接受的教育中,也有大丈夫当以功业为重的观念。

不过她想了想,还是让婢女准备纸笔,写道:“夫君,若你不能及时赶回,可否先为孩儿赐下名字?”

面对董千秋带着憧憬之色的眼神,秦川不忍拒绝,只得抓耳挠腮,冥思苦想。

“若是男孩,便叫做‘秦安’;若是女孩,可叫做‘秦好’。”

秦川终于想出了两个名字。

这名字极为普通,只是寄托了一个父亲希望子女平安长大的愿望。

不过董千秋却为之喜上眉梢,她仔细思考后,连连点头,理解并认可了秦川的想法。

七月十八,平南将领、右扶风马腾,率步骑八千,民夫一万,号称两万大军,授节祭旗之后,便从武功启程,前往汉中。

秦川率罗国栋和五十名亲卫,加上长史种辑、幕僚陈群等人,随行监军。

其他手下的掾吏,都留在了关中,辅助田丰管理金洛官道的修建和赈灾事宜,同时防备朝中官员捣乱。

秦川还命柴仕胡抽调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匠人,随同将作大匠属下派出的将作丞、左右校令,前往子午谷进行勘察测绘。

规划京兆尹至汉中的“京汉官道”,同时开始关中段的建设。

不过他企图让皇甫健主持学校之事,还是失败了。

皇甫健一见那些用正字印刷的《汉语》、《算数》,就立刻看穿了秦川的奸计:“你这哪是要让我流芳千古,这完全是想让我遗臭秦将领啊。”

因此秦川只得再给田丰加码,让他得闲时尝试在长安左近建设几所学校,规章制度先自行摸索,但教材必须是《汉语》、《算数》,以及用作进阶教育的《常识》和《历史》。

虽然诸多杂事都牵扯着秦川,但他也只能暂且放下,先行解决汉中之事。

不赶紧搞到粮食,等人都饿死了,其他事做的再多又有何用?

近两万人的大军,一路过了陈仓,转向南行,进入了秦岭山区。

陈仓道此时称为“故道”,全长八百余里,地势崎岖,起伏于峰峦崖岸,穿行在山水之间,极为难行。

马腾带着辎重,一天行军三十里都无法保证。

但这条道路,已经是数条谷道中最为好走的一条了,至少它基本有可以通行的道路,不需要太多的索桥栈道。

最主要的是,这条“故道”大多数路段,都是沿着东水和汉水(今嘉陵江和汉江)而行,不缺水源。

就算如此,一路上也仍然不时需要架设桥梁,修补古道。少量无法通行之处,也同样要砍伐树木,利用古栈道的孔洞,重新进行铺设。

经过了二十多天的艰苦行军,平南军才抵达位于高山夹缝中的故道县。

故道县如今属于广汉郡,算是益州的地盘。

这里虽然地形崎岖,但山川谷地之间,仍有人生存,主要以羌人为主,另有少量汉人。

因为地处偏僻,交通困难,又缺乏土地,因此故道县极为贫困,益州对这里的统治也略等于无。

大军刚抵达县城,城中便开门相迎。

这里的县令来历早已无法考察,只能确定绝不是朝廷派出的,甚至说不定也不是益州所派。

“诸位将领,老夫是故道县令许成。故道城小人少,容不得这许多兵马,还请将领将大军屯驻城外。

老夫已备下薄酒,请将领入城赴宴。”县令许成是个年约六十的汉人,听谈吐还是读过书的。

故道确实小,秦川放眼望去,只有一条不到一里的街道,整个县城依山而建,最多不过百十户人家。

马腾将大军沿狭窄的山谷一字排开,拉出十来里长,才能勉强扎营。

这样的地形算是极为险要,只是也不可能常驻大军防守。

因为靠着零星的几块谷地,根本养活不了多少人;要是靠后勤转运,恐怕常年都要几千人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

马腾和秦川只带了亲卫和数名掾属,入城参加许成的宴请。

席间许成介绍了几位县城的“名流”,除了县尉县丞,地方商人,还有两三位羌人首领。

“许县君,你可能为我筹集一些粮草?”秦川试探着问道。

“秦太傅,你也看到了,在这种地方,想要募集粮食、人员,都艰难无比。耗费数天时间,带回一点粮食,恐怕还不够征收的人自己吃的。”许成苦着脸道。

“那你是如何维持县中开支的?”秦川道。

“县城有盐、铁之交易,山民想要存活,总是离不了这些东西。除了一些归化的羌寨,比如这两位寨主,会主动纳粮,便只有靠商税勉强维持。”许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