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下面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窝棚,此时里面住着许多老人妇孺。
“自从九月雨后,多数灾民回家,粥棚也逐步撤销了。这些人都是筑路民夫的家眷,他们离开了粥棚,就寻来工地,与家人在一起吃住。
因为不能去干活,所以这时候也留在窝棚里。”
田丰向秦川解释道。
“恩,我这次来,就是要解决一部分家眷的事。”秦川点头道。
他们进入窝棚区,查看各户生活状况。
“大娘,你家粮可还够吃?”
秦川随意选了一户有人的窝棚,对一位正在纺麻的老年妇人问道。
“这位……将领,老身给你磕头了。”老妇手忙脚乱地站起来,不小心把纺锤都掉落到了地上。
“不用行礼。”秦川扶住老人。
“将领,你刚才问我什么?”老妇紧张之下,忘了秦川的问题。
“我是问你,你家粮可还够吃?”
“只要每天有活干,应该就一直有饭吃吧。”老妇有些不安地说道。
“你家里有几个人干活?”秦川问道。
“家里一共五口人,除了我和两个孙儿,还有两口人都去干活了。”
秦川暗自沉吟,两口人一天大约能挣一斗多一点粮食。三斤粮食五个人吃,也仅不至于饿死。
之前有粥棚时,这些老幼还可在粥棚领食。
现在没了粥棚,他们全靠家人供养,挣得那点粮食就紧张了起来。
“大娘,能让我看看你家的粮食吗?”秦川道。
老妇小心翼翼地拿出三四个小布包,都只装了垫底的一点,最多的也不到一半。
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些麦粒。
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些粉末。秦川闻了一下,似乎带着点香味,好象是当初的豆粕蝗虫粉,没想到他们珍藏了这么久。
“这可是能救命呐。前几天一个孤人,饿的已经不能动弹了,我儿子拿了点‘救命粉’,调水喂了他,把那人给救活了。”老妇见秦川似乎对粉末比较在意,便介绍道。
她在工地也呆了有一个多月了,虽说未必认识田丰,但也知道这里的军人,绝不会抢自己那点粮食。反而有时候灾民向兵卒求助,还能得到一些帮助。
再说这个将领威风凛凛,带着一群悍卒,一看就是大人物。
因此老妇并不担心他会抢走自己的粮,敢于放心地拿给他查看。
第三个袋子,里面装着几两面粉。
第四个装的最多的,是小半袋麦麸。
“这是怎么回事?”秦川看向了田丰。
他可不记得自己曾允许拿麦麸当工钱发给这些筑路者。
“这些麸子,是我们自己用粮食换的。吃的时候掺上一些,粮食就更经吃。”老妇说道。
秦川把袋子还给老妇,又向亲卫借了点铜钱,给了老妇几枚,便离开了这家。
他们一路查看了十余户,情况大同小异。只是家里劳动力多一点的,存的粮食会多上少许。
“田丰,我打算将这些筑路民夫的家眷加以安置。”秦川道。
“如此甚好。只是主公你哪来的土地安置他们?再说,即便把这些老幼觅地安顿,他们自己也难以完成耕种。”田丰沉思道。
“我打算先行选拔两千户,作为试点,安置在郿县侯的封邑。田丰,你稍后帮我进行选拔,可以把这当做一种奖励。”秦川道。
“那剩下的人呢?”田丰问道。
“剩下的人,跟在段煨大军之后,加快前往金城。”
“主公,我知道金城户口百不存一,大量民夫和家眷进入,正好填补空虚。但是,金城无粮,这么多人过去,我们即使能搞到粮食支援,恐怕也来不及运输吧?”田丰道。
“金城以西有一座西海,西海里有数不尽的鱼。到时候,辅以少量粮食,加上那些鱼,养活十几万人绰绰有余。”秦川道。
这可不是他的想当然。
历史上三年困难时期,青海湖的湟鱼,有实打实统计数字的,就捕捞了七万五千吨。
若是算上周边各省前往捕鱼自救的灾民,估计这个数字在十万吨以上。
这些鱼,不仅提供给当地人民食用,还大量运输到邻近省市,起码拯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
而且青海湖的渔业生产,也并不是突然诞生的。
即便此时的羌人(不一定)不爱吃鱼,但在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中,也就是现在这个时段,鲜卑族就已经开始侵入青海地区了。
这支进入青海地区的是鲜卑乙弗部,在三国两晋时期,他们建立和占据了汉朝残留的城郭,以渔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为生,也被称为“乙弗勿敌国”。
在此后的历史中,青海湖也一直都有渔业生产存在。
只是限于古代的储藏、运输条件,这一带也一直都是人烟稀少,所以渔产的消耗极为有限,规模一直不大。
秦川可不会在这时候操什么“环保”的心。
哪怕这十几万汉人全部都敞开了肚皮吃,也不可能吃完青海湖里的鱼。
再说和人的性命比起来,什么都是次要的。
“主公真是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啊。”田丰赞叹道。
他对秦川的话毫不怀疑,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秦川“永远正确”。
秦川不会知道田丰的危险思想,只道:“你还要帮我再选拔一万身强体健的民夫,前往长安接收独轮车,从陈仓道去汉中运粮。”
“此事容易,只是这些运粮的民夫,该由何人组织统领?”田丰问道。
锻炼了这么久,田丰早已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抄书的腐儒,他已经明白这种数千上万人的行动,没有良好的组织,只会是一场灾难。
“马超带着一千多部曲屯驻在武功,我会命他监督押运。他在陈仓道走了个来回,已经很熟悉了。”秦川道。
随后田丰便从民夫中,选了两千户出来,选拔标准是在筑路工程中,表现的勤勉程度。
虽说这种选拔未必公平,但也好过随手指定。
这两千户,设置了一名“乡长”,三名乡老,其下仍按之前的“十户互保”之法予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