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溘然長逝於盛京(今遼寧沈陽)皇宮清寧宮。據《清史稿》記載:“是夕,亥時,無疾崩。”一國之主皇太極毫無預兆的暴逝顯然給發展壯大中的大清國和諸王大臣打了個措手不及。五天後,八月十四日,八旗王公勳貴大臣齊聚崇政殿,籌劃謀立新君。此情此景在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等王公們看來,和十七年前努爾哈赤崩逝後的一幕何其相似,那就是汗位(皇位)繼承的棘手問題。此時最有希望和呼聲最高的繼位人選當屬擁有兩黃旗支持的豪格和多爾袞。當然,元老級代表禮親王代善理論上也不是沒有資格一爭高下。但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何況還有其他蠢蠢欲動的三虎,等等,兩黃旗大臣“盟於大清門,令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率以詣崇政殿”(1)。遏必隆、圖爾格等又“傳三牛錄下護軍,備甲胄弓矢護其門”。奪位大戰一觸即發。無論是哪一方強行登位,黃白四旗必然火拚,勝負先且不論,這些八旗中的精英將士定會大量倒在血泊之中,到時候八旗鐵騎元氣大傷,數十年來清朝兩代人拚死搏殺、戎馬生涯換來的有利局麵就會土崩瓦解,如此高昂的代價誰能承擔?劍拔弩張的僵局在聰慧過人的睿親王多爾袞的倡議下終得緩解,各方斟酌妥協的結果: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由多爾袞、濟爾哈朗共同輔理國政。
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八,攝政王多爾袞親率大軍攻明,欲圖問鼎中原,奪取對全國的統治權。
此時的八旗軍隊,連年征戰,訓練有素,擅長騎射,屢敗明軍,士氣高漲,是一支威力強大的強兵勁旅,要想進入關內與無數“英雄”一爭天下,是有一定資本的。但是,能否奪取最後的勝利,一統天下,有待時間和實踐檢驗。現在橫亙在滿洲貴族王公們麵前的,仍有許多艱難險阻。隨著明崇禎帝吊死於煤山,衰落腐朽的朱明王朝早已失去競爭的資格,而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大順、大西政權,風起雲湧、勢如破竹,正如日中天的農民軍已然上升為清軍的主要對手,他們南征北伐十餘年,猛將如雲,兵強馬壯,聲勢浩大。就是在李自成、張獻忠敗給清軍壯烈犧牲後,大順、大西農民軍餘部仍然高舉抗清大旗,堅持鬥爭,給清王朝帶來嚴重的威脅。除此以外,不甘心就此退出曆史舞台的朱明遺室、官紳、將領在清軍入關後,紛紛起兵,先後擁立明朝宗室稱王稱帝,與清軍對抗,史稱南明政權。更為麻煩的還有影響更大的鄭成功的長期抗清鬥爭。這些成為衝齡繼位的少年天子順治帝和他的王公大臣們不得不麵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