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鹹豐帝的心結
鹹豐十年 (1860)九月初六,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奉旨與英法聯軍談判。當天晚上,奕訢在試探落空後,表示同意他們提出的一切要求。
九月十一、十二日,清廷與英法聯軍正式交換了 《天津條約》,又分別與英法簽訂了 《北京條約》。其中增加的條款有: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對英賠償白銀從四百萬兩增加到八百萬兩,對法賠償白銀從二百萬兩增加到八百萬兩;在賠款付清之前,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大沽炮台、登州、北海、廣州;清廷開辟天津為通商口岸;準許華工出國;歸還沒收的天主教教產等。
最令人心痛的是,十月初二,俄國假借調停有功之名,逼迫清廷簽署了 《中俄北京條約》,奪去了烏蘇裏江以東 (包括庫頁島及海參崴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裏土地,開放張家口、庫倫、喀什嘎爾等地為商埠,獲取的利益遠超英法兩國。這個條約迫使清廷認可了 《璦琿條約》的合法性。
由於這些不平等條約是經奕訢之手簽訂的,人們便把賣國的罪名扣在他頭上,而且還蔑稱他為 “鬼子六”,而他主管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則被罵為 “鬼使”。奕訢把所有事情辦妥後,將詳情寫成奏報,差人火速送到熱河。
鹹豐帝雖然讓恭親王替自己背了鍋,但他自己也飽受煎熬,看到奕訢的奏折後更加心痛。他的身體日漸羸弱,經隨駕禦醫診斷,病因為憂心過度、氣血虧損、脾腎兩虛。禦醫囑他調養,但他在山莊仍常做兩件事——聽戲、夜飲。
當然,鹹豐帝在避暑山莊依然憂心國事,十分關注太平軍和撚軍的動向。按照懿貴妃的說法,洋人想要的隻是銀子和地盤,而太平天國是要推翻清王朝,兩害相權,內賊比外夷更可怕。朝中的主和派也持同樣觀點。所以,在與洋人交戰的同時,鹹豐帝又默認上海等地官員雇用華爾的洋槍隊,聯合圍剿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