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壓恭親王
一晃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已十年有餘,其間,慈禧對國事的了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透徹,對皇權的渴望逐漸讓她對議政王奕訢的意見和製約不耐煩起來。這十多年來,他們整頓吏治、平定匪患、興辦洋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商發展經濟,國家似乎出現了中興局麵。她不再需要奕訢事事過問,甚至開始反感他的獨斷專行,而奕訢也對慈禧太過貪權感到不滿,兩人的關係漸漸惡化。
過去,慈禧對奕訢的製約手段是恩威並施。同治四年 (1865)的一天,奕訢和往常一樣進宮朝見太後,在完成例行的儀式及朝政匯報之後,慈禧拿出一份奏折,嚴肅地對他說: “有人參劾你!”奕訢一愣,接過奏折看了一遍後,很不以為然,自己主持朝政多年,可以說是政績顯著,因此對這份奏折並不放在心上,他貌似謙恭地問:“是哪位大臣上的奏折?”慈禧一直盯著奕訢,盡管他表現得很卑謙,但他臉上轉瞬即逝的無所謂的表情讓她非常不滿意,她依然很嚴肅地答道:“是蔡壽祺!”奕訢脫口而出: “蔡壽祺不是好人!”在他看來,此人為重塑名聲,不惜鋌而走險,彈劾當朝親王,真是膽大包天,利欲熏心。
蔡壽祺是翰林院的編修,入職多年都沒升職,於是到處投機鑽營。他曾以辦團練 “剿賊”的名義跑到四川,希望能找到一條升官發財的路子。由於沒有朝廷的委派詔書,他隻得私刻關防、招募鄉勇、大肆斂財。沒想到熟悉團練的駱秉章去四川任總督時,一眼看穿了他的假把戲,命藩司劉蓉將他趕回江西原籍,他的發財夢就此破滅,而且他在朝中也顏麵盡失。為了報這 “一箭之仇”,他投靠勝保,當了幾年幕僚。勝保失勢後,他利用安德海的關係重返京師,入宮做起了日講官。從此,他與安德海來往密切,在入職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連上兩道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