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複新疆與國防政策
清王朝進入了光緒時代,而這艘在風雨中飄搖的大船的掌舵人仍是西太後慈禧。東太後慈安深居鍾粹宮,很少陪慈禧聽政。剛入宮的光緒帝年僅四歲,還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幼童,所以光緒朝初期仍由慈禧獨掌朝政。這時,後宮的人們尊稱慈禧為 “老佛爺”。按照滿族習慣,孫子輩的稱祖父母及以上長輩為 “老祖宗”,但光緒帝是慈禧的堂侄、表侄,稱她為 “老祖宗”明顯不合適,那麽為何又稱 “老佛爺”呢?原來,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 “滿柱”,而 “滿柱”是佛號 “曼殊”的轉音,意為 “佛爺”“吉祥”。這是顯赫家族、世襲首領的專用尊稱,象征著地位和權力,這樣的稱呼慈禧自然喜歡,盡管她才四十歲。
重握權柄,慈禧自然喜上眉梢,可是內外交困的局麵並沒有讓她高興太久,因為清朝西北的邊疆問題更加嚴重了。同治四年 (1865),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同治六年 (1867),攻占庫車、庫爾勒,侵占了整個南疆。同治十年 (1871),沙俄為阻止阿古柏的擴張出兵占領伊犁,並向準噶爾盆地滲透,新疆麵臨著被英、俄肢解吞並的危險。同時,廣東至直隸的沿海防務也十分緊張。清王朝就像一間破屋子一樣四處漏風,到底先堵哪個漏洞,這個問題考驗著慈禧和朝中文武官員。當時慈禧對新疆的局勢並不是很了解,但知道新疆地理環境的惡劣和遠征新疆的艱難。她一時不好抉擇,便令恭親王奕訢、李鴻章、左宗棠、榮祿、景壽、奕劻、文祥、寶鏨、沈桂芬、李鴻藻以及戶部尚書翁同龢等人就“塞防”與 “海防”之重要性進行陳述,奏章紛紛遞送朝堂,而爭論也就此而起。
海防派主要代表是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他以日本為主要假想敵,主張放棄新疆,他認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裏,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裏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複,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