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政”變法
在倉皇 “西狩”途中,慈禧親嚐了顛沛流離之苦,威嚴掃地,種種經曆迫使她最後隻能忍氣吞聲地討洋人歡心。一向冥頑不化的慈禧不僅憤怒而且害怕,她終於明白:要想保住自己的權力,隻能迎合外國,學習他們的政治製度、文化教育等。現在,她不得不考慮改革。
光緒二十六年 (1900)七月二十八日,慈禧在宣化府城以光緒帝的名義下了一道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的詔書,求官民直諫。詔書說:“自來圖治之原,必以明目達聰為要。此次內訌外侮,倉猝交乘。頻年所全力經營者,毀於一旦。是知禍患之伏於隱微,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懲前毖後,能不寒心。自今以往,凡有奏事之責者,於朕躬之過誤,政事之闕失,民生之休戚,務當隨時獻替,直陳無隱。”
這道詔書沒有激起多少波瀾,因為戊戌政變的前車之鑒使臣工們仍心有餘悸,誰也不敢輕易相信慈禧求直言諍見的誠意,更何況向最高當權者提出政事之衰弊,本身就要冒很大風險。麵對冷遇,慈禧並沒有十分介意,因為她當時要考慮的頭等要事是如何安全抵達太原。
兩個多月後,慈禧逃到西安,各路護駕人馬陸續趕來,權力機器開始運轉,與洋人的和談也在進行中,她又想到了 “廣開言路”之事。十二月初十,光緒帝發布 《變法上諭》,其中提到:“懿訓以為取外國之長,乃可補中國之短;思前事之失,乃可作後事之師。”“欲求振作,當議更張。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之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光緒帝要求大臣們在兩個月的限期內,就政治改革問題,結合外國實例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絕大部分大臣仍噤若寒蟬,等待觀望,畢竟改革派慘死、直言上書者被斬猶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