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首次發表於《國王學院評論》(King’s College Review)
以《詛咒》為題收錄於《爭取明天》
《夜幕降臨》又名《詛咒》,靈感來自一次對莎士比亞墓的探訪,當時我正駐紮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附近,訓練皇家空軍雷達機械師,過著僅僅十年前都會被視為科幻的生活,時空的交錯感讓這個故事更加打動人心。
三百年來,這座小城一直屹立在河道拐彎的地方,而它的名聲傳遍了全世界。時間並沒有給它造成太大的變化。它遠遠地聽到過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到來和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滅亡。人類的所有戰爭都與它擦身而過。
現在它消失了,就像它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多少個世紀的辛勞和財富刹那間被一掃而空。憑著玻璃化的地麵上淡淡的痕跡,人們還能找得到消失的街道,但是房屋什麽都沒留下。鋼筋水泥、石膏和古老的橡木——終究無關緊要。在死亡的那一刻,它們曾站在一起,被爆炸的強光穿透。然後,甚至在它們還沒來得及迸發火焰的時候,衝擊波就已經抵達,終結了它們的存在。一英裏又一英裏,半球形的火焰在平坦的農田上瘋狂擴展,從它的中心升起了扭曲的圖騰柱。它在人們的腦海中縈繞了那麽久,卻沒有什麽意義。
這是一枚偏離了預定軌跡的火箭,是最後發射的火箭之一。很難說它的目標是哪裏,當然不是倫敦,因為倫敦不再是軍事目標了。事實上倫敦什麽都不是了。很久以前,負責執行任務的人就計算過,對於那個相當小的目標,三枚氫彈就足夠了。射出二十枚氫彈的話,他們或許有些用力過猛了。
在這二十枚火箭當中,它並不是把活兒幹得很好的一枚。它的目的地和來源都是未知的:它是穿越了孤寂的北極荒原,還是高高地掠過了大西洋的水麵,沒有人能夠知道,現在也很少有人關心。曾經有一些人懂得這種事情,他們遠遠地監視著巨大發射物的飛行,並放出自己的導彈去迎接它們。雙方的約定往往得到了遵守,在那高高的黑色蒼穹,在太陽和星星分享著天空的地方。然後,一時間會有無法形容的火焰在那裏綻放,向太空發出一個信息。在未來的幾個世紀裏,將會有不屬於人類的眼睛看到並理解這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