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表於1955年11月的《無限科幻》(Infinity Science Fiction)
收錄於《天空的另一麵》
當時,《觀察家報》以“公元2500年”為主題舉辦了一次短篇小說征文比賽,於是我寫了《星》報名參賽,卻連亞軍都沒能拿到。然而,在雜誌上發表後,本文於一九五六年獲得了雨果獎。後來,它又在一九八五年被改編成了電視劇,用以慶祝聖誕節。盡管我認為這個時機確實挺適合,但也很難把成功歸結為季節性因素。我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我竟會在梵蒂岡開壇講學。
此地距離梵蒂岡三千光年。曾幾何時,我本堅信,信仰不會因空間而發生改變,一如我曾堅信,壯麗的蒼穹印證了神創世之榮耀。如今,我親眼目睹了這創舉,卻陷入了信仰危機。馬克六型電腦的艙壁上方,懸掛著一個十字架。我凝視著那個十字架,有生以來第一次,我開始懷疑,這是否隻是一個空洞的符號。
我還沒告訴任何人,但真相無法掩蓋。事實擺在那裏,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記錄探測數據的磁帶長到數不清有多少千米,還有我們帶回地球的數千幀照片。其他科學家可以跟我一樣,毫不費勁地解讀這些資料,而我絕非那種可以容忍事實被篡改的人,這隻會使我耶穌會[1]的舊日聲譽蒙羞。
船員們早就非常沮喪了:我倒很想知道,他們究竟要如何接受這個極具諷刺的結局。他們中沒幾個人有宗教信仰,但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想過把這個發現當成是對付我的終極武器——自打從地球出發以來,他們一直都在跟我鬥,這是一場說到底其實很認真的思想戰,純屬個人行為,並無惡意。他們認為這一切很可笑,飛船上的首席天體物理學家竟然是耶穌會士。例如,錢德勒博士,他永遠都想不通(為什麽醫學界都是這種頑固的無神論者?)。有時,我會在觀景台上碰到他,那裏的燈光總是很幽暗,襯托著舷窗外的繁星熠熠生輝。他會從黑暗中走向我,隨後站在那裏,凝視著橢圓形的舷窗。絢麗的星空圍繞著我們,緩緩轉動。飛船因為自轉,一圈又一圈地旋轉著,而我們也不會費心去糾正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