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黃省曾錄001

字體:16+-

良知就是易,易就是變

黃勉之問:“‘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頭腦乃可。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如何喚得做義?”

【譯文】

黃勉之問:“《論語》有言:‘沒有絕對的肯定,也沒有絕對的否定,符合義即可。’難道每件事都要如此嗎?”

先生說:“當然每件事都要如此,隻是必須先認識到宗旨才行。義就是良知,知道良知就是宗旨,才不會執著。好比接受別人的饋贈,有的今天可以接受,而其他時間不能接受;也有今天不能接受,而其他時間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執著於今天可以接受,就接受所有的饋贈;執著於今天不能接受,就拒絕一切饋贈。這就是‘適’和‘莫’,就不是良知的本體。怎麽能叫作義呢?”

【度陰山曰】

大明帝國萬曆初年的首輔張居正變法初期,很多官員都想和大權在握的張居正拉關係。

拉關係的手法自然就是送禮,張居正對所有人的禮物都拒絕,隻有兩個人的禮物,他毫不猶豫地接收。

這兩個人就是邊將戚繼光和李成梁。

戚、李二人善於用兵,是那個時代明帝國軍界的砥柱中流,有人很不理解地問張居正:“那麽多人給你送禮,你不接受。為何隻接受戚、李二人的,難道他們的禮品夠豐厚?”

張居正回答:“他們的禮品都是邊疆特產,少量的金銀,一點也不豐厚。我之所以收他們的禮品,是因為之前的首輔都收受邊將的賄賂,因為隻有在首輔的支持下,邊將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我不收,他們會心有疑慮,認為我別有心思。他們內心一不安,如何能有心情保衛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