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大略亦是。”
【譯文】
陸澄問:“明白至善是人的本性,而本性就包含在人的心中。人的本心即是至善的所在,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去外麵探求至善,這樣意誌才能確定。意誌確定之後就可以不受幹擾、內心平靜,內心平靜就不會心念妄動、就會感到心安,心安就能夠一心一意隻關注至善。思來想去,都是要探求這個至善,這樣便是‘能慮而得’了。這樣理解可以嗎?”
先生說:“大體上不錯。”
【九四】
問:“程子雲:‘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何墨氏兼愛[128],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隻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後漸漸至於六陽[129],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端處;惟其有個發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端處;抽芽然後發幹,發幹然後生枝生葉,然後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幹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麵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幹、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裏麵發生出來。”
【譯文】
陸澄問:“程顥先生說:‘有仁德的人將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整體。’為何墨子的兼愛之說,反而不能認為是仁德呢?”
先生說:“這很難說清楚,必須諸位自己體會才能明白。仁德是造化萬物、生生不息的天理,雖然彌散流動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然而它的流動變化、作用發生,也都是逐漸發生的過程,因此才能夠生生不息。好比冬至的時候,陽氣剛剛生發出來,陽氣慢慢積聚才會旺盛,如果沒有一開始陽氣的發生,哪裏來後麵旺盛的陽氣呢?陰氣的變化也是同樣的道理。正因為仁德的作用是一個過程,所以才會有一個發端之處;正因其有個發端之處,所以才能生出萬物;正因其能生出萬物,所以才能不停不歇。例如樹木,一開始發芽,就是樹木生生之意的發端之處;發芽後長出樹幹,繼而長出樹枝、樹葉,才得以生生不息。如果沒有發芽,何來的樹枝、樹葉?而樹木之所以能夠發芽,是因為下麵有一個樹根。有樹根才能夠生,沒有樹根就會枯死。沒有樹根如何發芽呢?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便是人心中生生之意的發端之處。就像樹木發芽一樣,從孝悌之情開始,漸漸能發展成仁民和愛物的感情,就好比是樹木長出樹幹、樹枝和樹葉。墨子的兼愛之說提倡沒有差別的感情,將自己的父親兄弟視作與路人相同,這就沒有了發端之處。無法發芽,就知道墨子的兼愛是沒有根的感情,便無法生生不息,這樣怎能稱其為仁德呢?孝悌之情是仁德的根本,而仁德正是從孝悌之情中生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