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北京實習,周圍共事的人忽然就換了一批。
從少不更事的學生變成嚴謹苛求的職場人,氛圍自然就不一樣了,有時候大家聊起工作,感覺空氣都往下沉了一些。
第一次去食堂吃飯的時候,鄰桌有很多編輯前輩正在交流旅行體驗或對某本書的排版見解,我初來乍到,不敢作聲,怕自己孤陋寡聞、貽笑大方,又好奇地想知道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麽,於是低頭扒飯並細嚼慢咽,盡量拖延時間,用表麵上的斯文來偽裝“偷聽”的意圖。
直到有一個前輩覺得我臉生,主動過來詢問名字和年齡。我說我是1996年出生的,剛滿二十二歲,大學還沒畢業。他們的眼睛瞪得很大,紛紛感歎:“可真年輕啊,後生可畏。”
於是話題又開始轉向:“1996年那會兒我都上初中了……”
我乖巧地坐在一旁,配合著露出天真的笑容。哪怕是以這樣的話題加入了,能融入群體也是開心的,我暗自鬆了一口氣。
那個時候我是公司裏年紀最小的實習生,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可以受到很多愛護和包容。那段時間趕上公司舉辦大型的文化活動,時不時需要往三裏屯跑,我本以為自己的段位也就適合打打雜、拿拿外賣,誰知道領導放話:“我可沒有把你當實習生啊!既然來了,該做什麽就不能怠慢。”同團隊有個年紀比我大了不少的前輩,有一次把表格整理錯了,也受到了嚴厲的指責。
走出大學我才知道,大家不會因為你年齡大就寬容你的錯誤,也不會因為你年齡小就對你予以照顧。
說到年齡,我發現在職場中,其實很多人對於年齡挺敏感的,不是怕被人知道自己年紀幾何,而是怕別人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配不上自己的年齡,或者說,配不上這個年齡的人應有的水平。
誰叫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