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初期,隻存在二十餘個諸侯國了。這二十餘個諸侯國中以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最強大,曆史上稱為“戰國七雄”。戰國是變革的時代,戰國時期七雄的政治軍事情況與春秋時期不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先後建立了以王為首的中央集權製國家,再不需要像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王是一國之君,相是百官之長,其下是各級官僚。同時出現職業軍官,將相開始分離;相處理日常政務,將統兵打仗。在這一時期,任賢使能,因功予賞成為各國選官的基本原則,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製度已經被徹底廢除,形成了“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局麵。戰國時期,國君任命官員,不再以封邑作為俸祿,而普遍實行用糧食作為官俸的製度。官員施行政務以“璽”為憑信,將軍出兵打仗以“符”為信,從而加強了中央對百官、軍隊的控製,璽和符於是成為國君任免官員的一種憑證。春秋以前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當兵是一種從氏族社會流傳下來的權利和榮譽。
這種軍事體製無法適應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及形式的巨大變化。戰國時期實行普遍兵役製,當兵成為每一個人須盡的義務和責任。在普遍兵役製的基礎上,各國都建立了自己的常備軍,如秦國的常備軍稱為虎賁之士;楚、齊、趙、燕等國則稱為帶甲。到戰國中期以後,在諸侯國的常備軍中還出現了雇傭兵。
戰爭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戰國七雄”間的戰爭,土地不斷被兼並,中華開始走向統一。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
在戰國初期,魏文侯武用樂羊子、吳起,文用李悝變法、西門豹治政,興修水利,開發川澤,使魏國開始在韓、趙、魏這三晉國家中迅速崛起。魏文侯去世後,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他繼承了魏文侯的事業,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他興修水利,開發川澤,任用龐涓開疆闊土,開創了“武卒”的製度,采用一定的標準,通過考選選拔“武卒”,使魏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都大大增強。公元前356年,韓、衛、魯、宋四國朝見魏惠王,承認了魏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