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的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成功,也是最徹底的一次。這次變法使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的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商鞅是衛國宗室姬妾所生,所以他的祖先與周王室同宗,屬於姬姓,自商鞅的祖輩被衛宗室賜姓公孫後,商鞅出生時也就姓公孫了,又因為他出身衛國,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稱他為衛鞅。商鞅在秦國變法後,使秦國的經濟迅速騰飛,秦孝公將商地封給了他,從此在史書上就有了商君或商鞅的稱謂。
商鞅最初曾在魏國國相公叔痤門下充任中庶子一職。公叔痤知道商鞅有大才,曾勸魏惠王重用商鞅,如果不用就盡早殺死他,免除後患。魏惠王沒有采納公叔痤的推薦,於是公叔痤回到府宅,將事情告訴了商鞅,要他趕快逃走。商鞅回答說:“王不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麽會聽你的話來殺我呢?”仍舊在公叔痤手下做事。果然如商鞅所料,魏惠王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開始廣招天下人才。公元前359年,公叔痤病逝,商鞅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到秦國後,很快就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對秦國政治和軍事進行了有力度、有步驟的革新。商鞅在秦國一共實行了兩次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了他在秦國的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製定連坐法,“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強製推行個體小家庭製度,禁止宗族勢力的生長,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獎勵軍功,嚴禁私鬥,“有軍功者,各以功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複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