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一的王朝出現之前,一些人類的先知——學者和思想家,已經在呼喚大一統局麵的到來。“大一統”一詞,首見於《公羊傳》:“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羊傳》的作者,傳說是孔子門人子夏的再傳弟子,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公羊傳》是公羊高為《春秋》一書所作的傳,即對《春秋》經義的解說。《春秋》素以“微言大義”著稱,它開篇第一句為“元年,春,王正月”。公羊高所說“大一統”,就是對這一句中的“王正月”所做的解釋和發揮。
為什麽公羊高把“王正月”闡發為“大一統”呢?我們有必要作一些說明。
“王正月”的“正”,指的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即每年的第一周第一天)不同,夏朝以寅月(接近於目前的陰曆正月)為正月,商朝以醜月(陰曆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子月(陰曆十一月)為正月。這就是所謂的“三正”,亦稱“三統”。春秋時,政令已不統一,各國所行的正朔也不一樣,如晉國用夏曆,宗國用殷曆。《春秋》說“王正月”,是指周朝的正月。《春秋》采用的時間仍遵用周王頒定的正朔,並想以此表示各國曆法應當劃一。由此,公羊高以“大一統”作解說,也就是說孔子書“王正月”,包含著尊崇一統的“大義”。這就是戰國時期“大一統”口號的最初由來。
“大一統”的原意是尊崇一統,到後來,它的含義衍變為指一種大而一統的局麵。戰國時候的一些學者,對大一統的局麵作了不少規劃和構想,從而形成了中國人有關“大一統”的一些基本觀念。這裏選擇兩種對後世影響比較大的學說,加以介紹。
1.《禹貢》的九州說
《禹貢》是儒家六經之一《尚書》中的一篇,托名為大禹所作。目前學術界傾向於認為是戰國後期人的作品。《禹貢》說: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即九個區域,它們是:冀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山西、河北、遼寧;兗州,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部分;青州,今山東和遼寧東部;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揚州,今江蘇、安徽南部和江西東部;荊州,今兩湖以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和湖北北部;梁州,今陝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陝西北部、中部和甘肅及其以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