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三國

二、孫權審時度勢,建立東吳政權

字體:16+-

三國的曆史也可以說是一部外交史,軍事上的行動是為了輔助外交。

孫權就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外交優勢,在曹魏和蜀漢間根據不斷發展的形勢而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東吳的立國方針是立足江東,麵向全國,等有機會了再想著怎麽進取,這也是孫權所遵守的,成為他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在赤壁之戰時期,孫權為了自保,於是就出現了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火燒赤壁,把曹操的勢力趕回了北方。但在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時期,東吳由於處於長江下遊,孫權為了取得荊州解除上遊對自己的軍事威脅,就與曹魏聯合起來奪取荊州。尤其是在夷陵之戰中,麵對蜀漢傾國的兵力報複,自己的軍事壓力很大,孫權為了對抗蜀漢,不惜向曹魏稱臣納貢,以取得一個比較穩定的後方。此後,蜀漢的勢力收縮到益州,對吳已經不再構成威脅,曹魏反而成為吳的唯一大敵。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又轉過頭來與蜀漢開始長期聯盟,甚至當東吳的大臣都謠傳蜀想背棄盟約時,孫權還一直認為這是絕不可能的,並說“我對各位擔保不會使大家家庭破落,也就是不會有戰爭”。可見在後期,孫權與蜀聯合的態度是很堅決並且積極的。孫權通過再一次的與蜀聯合,不僅使他最後順利地當上了皇帝,而且也有效地抵抗了魏的軍事進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孫權每次都能審時度勢,隨著事態的發展而不斷地調整外交策略,於是他從聯蜀抗魏或聯魏抗蜀中得到了很多實際利益,表現了他對立國方針的靈活運用。在魏、蜀、吳三國中,由於魏的力量是最為強大的,從長遠來看,吳、蜀聯合抗魏是一種客觀的必然趨勢,雖然也不排斥在個別時期吳、蜀之間的矛盾會激化,但孫權在這個問題上看得較透徹,處理得也比較好,這也是孫權能在江南建立一個穩固政權的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