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是東漢統治集團專製製度的必然結果。專製製度使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成為一切權力的化身,於是便給了最靠近權力的外戚與宦官以可乘之機。外戚往往利用皇帝幼小而掌握朝政,宦官又利用消除外戚的機會掌權,東漢的統治就在這種腐敗的政治中逐漸趨於瓦解。
東漢宦官幹涉朝政始於鄭眾。竇憲專權,和帝利用宦官鄭眾掌握的禁軍力量清滅了竇氏勢力,成功地奪回了政權。鄭眾雖為閹人,但為人甚有氣度,才謀兼備,處事不居功自驕。和帝因鄭眾之功而封他為侯,從此開創了東漢宦官封侯的先例。漢殤帝死後,隻有十三歲的安帝繼位,鄧太後臨朝,鄧騭輔政。鄧太後從竇家的失敗裏取得了一些經驗,她並用外戚和宦官,但在形式上依舊偏重於外戚。公元121年,鄧太後死,漢安帝終於得到了實際的權力,他登基後立刻著手打擊鄧氏一黨,與宦官一起捕殺鄧家人。在這一次政權更替中,宦官取得了更多的實際利益,他們得勢以後,任用失意官僚與下層豪強做官,作為自己的徒黨,從而成為下層豪強的靠山。
公元125年,漢安帝去世,幼童北鄉侯繼位,閻太後臨朝,閻顯掌權。他們迅速殺逐漢安帝所寵信的宦官,以確立自家的地位。但閻家專權不過幾個月而已,因為不久北鄉侯就病死了。宦官孫程等十九人於是開始了反撲,趁機殺死了閻顯,擁立了當時隻有十一歲的漢順帝。接下來,孫程等十九人都被封了侯,於是宦官勢力就又大進了一步。從此,他們不再隻做地方官,宦官已能兼做朝官,傳爵給養子,薦舉他人做官了。於是“無功小人,皆有官爵”,宦官本代表著下層豪強的利益,這樣使下層豪強用不合法的仕進形式取得了合法地位。
公元144年,漢順帝死。公元147年,剛剛十五歲的漢桓帝被推上了帝位。梁太後臨朝,政權落到了梁家人手中,於是梁冀掌管朝政。梁太後依舊並用外戚和宦官,同時她也尚儒學,招募太學生多至三萬餘人。梁太後還重用以胡廣為首的典型官僚。胡廣與宦官通婚姻,又與名士相交結,薦舉陳蕃等人,是官僚集團的代表人物。梁太後選用這一派官僚,就使得外戚、宦官與士大夫三派各行其是,取得了相當的均衡。但隨著梁太後的死,這種平衡還是被打破了。公元159年,梁太後病逝不久,漢桓帝就與宦官聯手殺死了梁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