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當政的前期,許多事情還能明斷是非,處置得比較適當,讓人覺得他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但到了晚年,他卻開始猜忌、懷疑手下,生性殘暴的一麵開始顯露出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使東吳的政治開始逐漸衰敗下來。其中以偏信奸臣呂壹、不恰當地處理孫和與孫霸之爭兩件大事上尤為突出,後果和影響也最大。
呂壹本為中書校事,專門負責查看和校對各級部門和政府的文書,但實際上卻是孫權的耳目,專門監視百官並對官員進行偵查、告密,很得孫權的信任。呂壹也因大權在握而作威作福,經常陷害忠良、打擊政敵。丞相顧雍和江夏太守刁嘉都因遭到呂壹的誣陷,前者幾乎被罷官,後者幾乎被殺。太子孫登多次向孫權勸諫,孫權不聽,官員們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可沒過多久,呂壹又對左將軍朱據進行陷害,結果事情敗露,孫權不想引起軍隊將領的反感,於是就把呂壹給誅殺了。事後,孫權派中書郎袁禮前往看望各位將領,並征求他們對政事的意見,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等都借口不管政事而閉口不言,要袁禮去問陸遜、潘濬兩人。陸、潘則隻說了些不著邊際的話,不肯深入地談對政事的看法,可見東吳的大臣們都已對孫權的猜忌存有了戒心。
在孫權建國之初,就立長子孫登為太子,孫登死後,又立孫和為太子,並封孫和的同母弟孫霸為魯王。孫權在表麵上是對二子同樣寵愛,實際上則偏愛孫霸。孫霸被封為魯王後,孫權仍然讓他與太子孫和共同居住在一起,而且待遇也是完全一樣。最後是因為有大臣進諫,認為太子和魯王應上下有序,禮數應當不同,孫權才使孫和、孫霸分宮,並給每個人都安置了僚屬。孫霸對自己不是太子當然不服氣,於是到處拉攏勢力,想謀奪太子地位;孫和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也積極反抗。兩派勢力的發展,造成東吳統治集團的大分裂。孫霸一黨多次向孫權誣告孫和,因此孫權對太子是越看越不順眼。大臣陸遜、顧譚等人是支持太子的,由於為太子辯護,顧譚和他的弟弟顧承被流放到交州,孫權還數次派宦官責問陸遜,陸遜最後也是憤憤而死。就兩派來說,孫和是受害者,這一點孫權後來也逐漸意識到了。但孫權並沒有采取正確的對策,而是采取了不管好壞、統統打擊的蠻幹做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公元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並流徙到丹陽的故鄣。反對孫權廢太子的陳正、陳象遭到滅族,朱據、屈晃被各打了一百杖。同時,孫權又把魯王孫霸賜死,魯王的黨羽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人也被誅殺。在這次事件中,孫權製造了大批的冤案,進一步加深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使東吳政局的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變得更加不穩定。這次事件之後,孫權立年僅十歲的孫亮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