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三國

附錄

字體:16+-

一、三國時期的經濟

三國時期,國家處於不斷的戰亂之中,雖然如此,三個國家也都分別發展了各自的經濟,使國力有所恢複。

(一)魏國經濟

曹操迎接漢獻帝到了許昌之後,製訂了“強兵足食”的大政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製,獲得了很好的結果,糧食增收。後來,曹操專門在各州郡內設置了田官,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製加以推廣,改變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製的成功,各個地方都變成了“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景象。這個製度也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最終達到征伐四方時不用運輸糧食,當地的糧食就足以維持戰事之用的目的。

(二)蜀國經濟

四川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也是靠此地的物質豐厚。

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他們采用以寬製寬的政策來治理蜀地,逐漸使豪強壟斷土地及其他重要資源,導致稅收不斷減少。

劉備占領益州之後,諸葛亮在這裏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打擊豪強,曾經還采用閉關息民、務農植穀的政策,起到了不錯的效果。諸葛亮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並推行屯田,以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

另外,蜀國對冶鐵、煮鹽、織錦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的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三)吳國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於是很多人都攜家渡江來到南方避難。

這些北方的難民中有些是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到江南,不僅帶來了錢財,還帶來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注入了新鮮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