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三國

五、十常侍之亂與董卓入京

字體:16+-

“十常侍”隻是一種習慣上的稱呼,實際上應該是十二常侍。靈帝時,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人,都為中常侍,故世稱“十常侍”。在“十常侍之亂”中,其罪魁當是張讓。

張讓,潁川人,其出生時間不詳,死的年份卻十分明確——公元189年,那一年發生了一場影響中國曆史走向的宮廷政變。張讓少時在宮中做事,那時他結識了趙忠,從此兩人成為生死之交。桓帝時,張讓為小黃門,趙忠則因參與誅殺梁冀一事,被封為都鄉侯,不久黜為關內侯。也許是趙忠的關係,此後張讓的名字也開始頻繁地出現於曆史文集之中。到靈帝時,張讓、趙忠並升為中常侍,封列侯,此時的兩人已經與大宦官曹節、王甫等相為表裏。曹節死後,趙忠領大長秋。

十常侍封侯貴寵,靈帝朝又是我國曆史上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時期,所以十常侍在當時可以一手遮天,其父兄子弟布列州郡。黃巾起義爆發後,靈帝重新啟用官僚士大夫。獲得參與朝政權力的士大夫們立刻開始對宦官進行攻擊。郎中張鈞上書說:“黃巾勢甚,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其實在東漢末年,無論是宦官,還是皇帝、外戚以及其他豪強地主,無一不對底層百姓進行剝削,張鈞的上書隻是指出了導致黃巾之亂的一個原因而已。張鈞在上書的最後建議斬十常侍,布告天下,以平息民怨。

農民起義早在安帝時期就不斷爆發,這是東漢豪強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隻是殺幾個宦官又怎麽可能解決根本問題呢?張鈞上書的本質實際是想趁黃巾之亂,靈帝需要依靠豪強力量的時刻,借機除去宦官而已,這裏有著幾分要挾的成分。而事實上豪強要遠比宦官對皇權更具有威脅。宦官畢竟是無根之人,又多出身卑賤,他們無論如何惡性發展,都隻能借皇帝的手來指揮一切,不可能取代皇帝,這其中的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皇帝是天子,天子可以不論出身,卻絕對不可能是不男不女之人。靈帝看過奏章後轉給張讓等人。張讓等人見到後無一不為之變色。要是平時,這種奏章並不是大問題,靈帝也不會過問太多。但此時黃巾軍已把東漢政權弄亂了,把宦官們所掌握的政權弄亂了,這一時刻如果出現問題就會相當麻煩。張讓知道,靈帝在乎的不是張鈞的上書,而是黃巾軍。於是張讓以願出家財以助軍費為條件乞求恕罪,靈帝聽後,果然詔令十常侍照常辦事,反過來卻怒問張鈞:“難道十常侍中竟無一個好人?”細分析一下,這句問話本身就有問題,言外之意就是隻要十常侍中有一個好人就可以原諒所有人,反過來說就是漢靈帝本人多少也知道十常侍中有人做不法之事。至於真實的情況,則是漢靈帝與宦官是同流合汙的。張鈞畢竟是一個文人,不懂得見好就收,他收到皇帝的批示後再次上書,堅持己見,而這一次,奏章直接被宦官扣下無法上報。恰在這時漢靈帝詔令,追查張角道者,張讓等人就乘機唆使禦史誣奏張鈞,說他正在學練黃巾道,將他逮捕拷打,致使其死於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