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天唐

四、開明的經濟文化政策

字體:16+-

唐朝從貞觀初年到開元末年,經過100多年的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達到了全盛時期。一個小的縣城也有萬把戶人家,稻米十分油潤,大米也非常潔白,公家或私人的倉庫裏都裝滿了糧食。全國各地都很太平。出遠門再也不必挑選好日子,齊魯生產的絲織品一車又一車在各地暢銷,男子養牛耕種,婦女采桑養蠶,大家安居樂業。

在生產恢複發展的基礎上,開元年間物價較為低廉平穩。開元十三年(725),“東都鬥米十五錢,青、齊五錢,粟三錢”。此後直至天寶末年,物價長期穩定,“兩京鬥米不至二十文,麵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二文”。物價低廉平穩對社會的安定有著積極的作用。

唐朝戶口亦逐漸增長。在武德年間,全國有戶20萬,貞觀時增至30萬,永徽三年(652)上升至380萬戶,神龍元年(705),全國有戶615萬,有人口3714萬。而到開元、天寶年間,人口增加更快,在天寶十四年(755),全國戶數增至891萬,人口達5291萬,這是唐朝人口統計的最高數字,由於有相當數量的人不在簿籍,所以政府統計的戶口數比實際戶口數要低。估計,天寶年間全國實際戶數至少有1300萬至1400萬,按一戶五口計算,唐朝全國約有6000萬至7000萬人。墾田麵積據其估計約有800萬至850萬頃左右。

政局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玄宗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例如,開元二年(714),他命戴謙開掘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東北50裏的甘泉渠、25裏處**河渠、20裏處的靈長渠及千畝渠,當時引水灌溉的田地麵積達千餘頃。

這些農田水利的興修,對抵抗旱災、增加糧食產量大有裨益。此外,唐玄宗還下令招募社會流民耕種荒田,免征5年賦稅,刺激農業生產的發展。由於玄宗采取了這些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使全國出現了“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的局麵。為了解決穀賤傷農的問題並抵禦天災,玄宗又極力主張恢複常平倉、義倉製度。常平倉的設置,主要在於平抑糧價,防止年豐穀賤傷農和荒年穀貴傷農。而義倉的設置,主要在於荒年救災和青黃不接時向農民免息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