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天唐

三、潼關之戰,改變局勢

字體:16+-

潼關是唐朝京城長安的門戶,也是保護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打開潼關的大門,唐王朝的命運就可能會為之改變。當時,防守潼關的是突厥人哥舒翰,他勇敢善戰,長於用槍。安祿山的叛軍逼近潼關時,唐玄宗想借助哥舒翰的威名把敵人嚇走,就任命他做天下兵馬副元帥,統兵二十餘萬,抵禦叛軍。哥舒翰心裏清楚地知道,這二十多萬唐軍隻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組織鬆弛,沒有鬥誌,並不能真正打仗。因此,他采取以守為攻的穩當辦法,擋住了敵人的幾次進攻。屯駐在潼關外圍陝郡(今河南陝縣一帶)的叛軍將領叫崔乾祜,他看到哥舒翰堅守潼關,不輕易出戰,就故意出動一些老弱病殘的軍隊前去挑戰,引誘唐軍出擊。

哥舒翰是個作戰經驗很豐富的統帥,自然不會上當。可是,唐玄宗得知這個情況以後,不顧哥舒翰和郭子儀、李光弼堅守潼關的建議,派使者接二連三地催促哥舒翰趕快進軍,收複陝郡、洛陽等地,哥舒翰不敢違抗唐玄宗的旨意,無奈之中帶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今河南靈寶)西南,唐軍果然中了叛軍的埋伏。經過幾場苦戰,唐軍慘敗,哥舒翰帶著剩下的幾百人馬退回潼關。崔乾祜指揮叛軍緊緊追趕,在天寶十五年(756)六月把潼關攻占了,哥舒翰被抓,最後被叛軍殺害了。潼關失守,京城長安暴露在叛軍的麵前,使唐王朝陷入了更加岌岌可危的局麵。

點 評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政治腐敗和軍事管理鬆懈的結果,它與前幾次的政治鬥爭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質。以前是政治鬥爭,僅僅是皇族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目的並不是為了推翻唐朝的統治,而這次鬥爭的矛頭直接對準唐朝統治者,目的是要改朝換代。

晚年的唐玄宗已經失去了年輕時候敏銳的觀察力和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安祿山正是在他一步步地放縱之下走向反叛道路的。在“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