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天唐

二、外出學佛法

字體:16+-

在玄奘所處的時代,正是佛教各派爭鳴的時代,南方流派和北方流派都有各自的主張,並且佛教盛行的北方更是分為很多不同的學派,爭論了幾百年而沒有結果。玄奘拜訪全國各大流派的大師,認真聽取了他們講論的佛法之後,詳細考察,發現各有各的道理,但各家之間也有出入,為了真正搞清楚哪家佛法是正統,他溯本求源,西赴印度求取真經。

受玄奘西行取經的影響,其後有很多的高僧前去印度等佛教興盛的國家求取真經。他們其中有些人,除了途經西域之外,還經吐蕃到達佛教文化也很發達的尼婆羅(今天的尼泊爾),還有經廣州從海路到南亞各國學習佛法的。與此同時,許多天竺、獅子國、尼婆羅和西域的僧人也來到大唐交流並翻譯佛法,使當時唐王朝的佛學成就會聚了各家之長,為佛學在我國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來自各國的翻譯經文的僧人先後就有二十餘人,佛學交流的頻繁由此可見一斑。這也從側麵反映出了唐王朝寬鬆的文化政策。

在唐太宗時期,政府還組織開展了大量的翻譯佛教經典的活動。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在政府的支持下,組織了宏大的譯場,除他本人參加翻譯外,還有證義12人,撰文9人,筆授、書手若幹人,共譯出佛經74部,共1335卷,內容包括般若、瑜伽等,內容豐富全麵。其後又陸續譯出61部,共261卷,主要是一些律典。不空法師又譯出61部,共260卷,因為他本人是密宗流派的代表,所以這些都是密宗的經典佛法。

從貞觀三年(629)到元和六年(811)的182年間,共譯出佛經372部,共2159卷,是我國曆史上翻譯佛學經典最多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