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時代

二、康熙的八大貢獻

字體:16+-

縱觀康熙一生對中華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貢獻,主要有八點。

(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康熙十二年(1673年),20歲的玄燁開始了平定三藩叛亂的鬥爭。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坐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坐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坐鎮福建。這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從順治朝開始,清廷的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盡全國財力,也不足一藩之需求,到康熙初年,這種財政困難仍未見好轉。平西王吳三桂圈占土地,掠奪人口,還自行選派官員,由此,除去鼇拜後,三藩成了

康熙最大的心病。

在這一年,尚可喜上書想歸老遼東,以其子尚之信襲爵,留在廣東。

康熙帝批準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繼茂之子)。他們也上書告老,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以試探朝廷。康熙於是抓住時機,決定三藩俱撤。當時,朝廷上下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認為撤藩將促使三藩反叛,支持撤藩的隻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年輕的康熙帝力排眾議說:“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

反,不如先發製人。”

果然,吳三桂見偷雞不成,首先公開舉起叛旗,耿精忠、尚之信等也紛紛嘯眾而起。隨即,東南西北,一石激起千層浪。京城裏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京師又發生地震,太和殿又失火,康熙愛後赫舍裏也因病突然崩逝。朝裏與朝外,外叛與內變,天災與人禍,一齊擊到青年天子的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