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終將逝去

23、你願意提前知道自己的死亡時間嗎

字體:16+-

袁自辛又變回了那個正常的中年男人,上班、下班、帶孩子。但短短十幾天裏,接連經曆父親過世、情人別離,他雖然表麵上仍然維係著日常的工作生活,內心裏卻是思想鈍木,魂靈渙散。

他常常看著父親的遺像,再三向自己確認,爸爸已死,現在不過是一盒骨灰,他已經永遠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在袁父去世之前,袁自辛很少會想起父親,這段日子卻總是回憶起他。袁父重男輕女,生了三個女兒之後才得到袁自辛這個獨苗兒子,自是萬般疼愛。回憶起童年時父愛如山的場場情景,就像翻看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心頭空落落地惆悵。袁自辛痛悔父親在世的時候沒能多盡一點孝心,本來一直想帶他去歐洲旅遊一次,因為父親從來沒有出過國,生活在偏遠落後地區的中國老人對西方世界充滿了想像和好奇:那裏的生活方式是如何的腐朽墮落?那裏的人民生活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但因為很快就有了小孩,一直不得空閑,這個計劃便一推再推。總以為未來還有許多機會,誰知真的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重來一次,一定要在父親生前就盡足孝道。然而,他也明白,所謂“重來一次”,不過是子虛烏有的安慰——“蓋棺”就是“定論”:做過的事情猶如雪泥鴻爪,很快就湮沒無跡;未盡的心願就成了永遠的遺憾,再也沒有實現的機會。

袁父晚年常常感歎,現在人身安全和吃穿用度都有了保障,兒子甚至還開上了汽車,這日子好得都超出了想象。袁自辛聽父親如許說,便真以為他快樂幸福。可袁父過世之後,回首他的人生曆程,卻感覺他這一生其實真是可憐。他活了六十多歲,但人生的內容幾句話就可以概括完全:少年時期飽受貧困艱苦的折磨;長大之後遇上文革,即使學業優秀也因為出身問題而沒能讀到大學;在工廠裏當了大半生工人,為養家糊口而辛苦勞作,年邁體弱之時卻被裁員下崗;和袁母結婚而性情不合,兩個人吵了一輩子的架,但為了兒女而湊合著沒有離婚;生兒育女,為兒女操勞一生;最後,一天早上起床時大腦血管崩裂,就這麽毫無征兆地結束了一生。六十多年的時光,剔去吃喝拉撒的瑣屑,無非就濃縮在這樣的片段裏。袁自辛不禁為父親感到悲哀——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但他轉念一想,自己不是正在重複父親的足跡嗎?最大的差別無非就是物質豐足一些,難道自己的人生就有更高的意義?他抬起手,看著手臂上凸現的血管,想象著身上所有的血管每時每刻都在老化變脆,未來的某一天,它可能也會在自己的大腦中“砰”地破裂開來,終結一切。他想不出這樣的人生有什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