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的嗎?”
她光是聽我講述案情,就成功推翻了困擾警方整整一個月的不在場證明?如果她真有這麽大的本事,我絕對會痛痛快快地掏那五千日元的酬金。
“杏子女士在案發當天正午過後在多功能室吃了便當。當時助教梶山先生拿出老家買的特產鹽豆包給大家吃,但杏子女士婉拒了。她明明很愛吃這款糕點,換作平時早就吃了。”
“對,梶山是這麽說的。有什麽問題嗎?”
“杏子女士為什麽拒絕了鹽豆包呢?這個疑問就是推翻不在場證明的突破口。”
“啊?”
“受害者是位女士,所以她為了減肥不吃豆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當天下午三點左右,她去咖啡廳點了蛋糕和紅茶的套餐。這就說明她並沒有在減肥。那麽她到底為什麽要拒絕鹽豆包呢?我是這麽想的——要想搞清她為什麽不吃鹽豆包,不妨反過來琢磨一下,如果她吃了鹽豆包,會產生什麽後果呢?”
“吃了鹽豆包會產生什麽後果……?”
“沒錯。她之所以拒絕鹽豆包,是不是因為吃了它會造成某種困擾呢?也許她就是想避免這種困擾才拒絕了鹽豆包。”
“吃鹽豆包會造成某種困擾?能有什麽困擾啊?除了多攝入了一些熱量,不會有任何不良後果啊。還是說,你覺得她是對鹽豆包過敏嗎?的確有人會對做糕點用的小麥什麽的過敏,可被害者之前也吃過鹽豆包,什麽事都沒有啊。因為體質改變,突然對小麥過敏了倒也說得過去,但她當天三點多不是還跑去咖啡廳吃蛋糕了嗎,不可能是過敏啊。”
“我站在非常單純又現實的角度想了想——在午餐時間吃了鹽豆包的後果,就是便當和鹽豆包在杏子女士的胃裏相互混合。”
“混在一起不行嗎?沒有任何問題啊。”
“乍一看是沒有任何問題。可如果看起來是便當的東西其實並不是便當,而是在胃裏跟鹽豆包混在一起會顯得非常不對勁的東西呢?”